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匹配的实验与模拟研究
1 绪论 | 第1-19页 |
·热泵的沿革 | 第9-11页 |
·世界能源结构的变革和发展 | 第9页 |
·热泵的研究和发展 | 第9-11页 |
·热泵的意义及节能分析 | 第11-13页 |
·热泵的意义 | 第11页 |
·节能分析 | 第11-13页 |
·COP分析 | 第11-12页 |
·PER分析 | 第12页 |
·火用分析 | 第12-13页 |
·综合评价 | 第13页 |
·考虑实际全年电耗 | 第13页 |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定义及特点 | 第13-15页 |
·地下水源热泵的定义 | 第13-14页 |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特点 | 第14-15页 |
·地下水源热泵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地下水源热泵在我国的现状 | 第15-16页 |
·地下水源热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地下水源热泵的实验 | 第17-18页 |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部件的模拟 | 第18-19页 |
2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实验装置 | 第19-27页 |
·实验目的 | 第19页 |
·实验方案构想 | 第19-20页 |
·实验装置 | 第20-23页 |
·实验装置简介 | 第20-22页 |
·水系统的流程设计 | 第22-23页 |
·测试对象及测试仪表 | 第23-27页 |
·测试对象 | 第23-24页 |
·温度明测量 | 第23-24页 |
·压力的测量 | 第24页 |
·流量的测量 | 第24页 |
·功率的测量 | 第24页 |
·各个测量点的布置如图2-4所示 | 第24-26页 |
·数据采集 | 第26-27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35页 |
·夏季工况 | 第27-31页 |
·井水进出口温差为5.0℃ | 第27-28页 |
·井水进出口温差为8.0℃ | 第28-29页 |
·井水进出口温差为10.0℃ | 第29-30页 |
·井水进出口温差为8.0℃ | 第30-31页 |
·冬季工况 | 第31-35页 |
·井水进口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井水进出口温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冬季工况小结 | 第33-35页 |
4 大温差小流量下系统匹配的实验与分析 | 第35-41页 |
·夏季工况下换热器的匹配 | 第35-38页 |
·冬季工况下换热器的匹配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5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1-66页 |
·板式换热器概述 | 第41-44页 |
·板式换热器的沿革与研究现状 | 第41页 |
·板式换热器的优点 | 第41页 |
·板式换热器的结构 | 第41-43页 |
·板式换热器的结构 | 第43-44页 |
·数学模型 | 第44-48页 |
·数学模型的假设 | 第44页 |
·模型的求解过程 | 第44-48页 |
·冷凝器的换热系数 | 第48-55页 |
·过热区和过冷区的换热 | 第48-49页 |
·冷凝换热系数 | 第49-50页 |
·蒸发器内换热系数 | 第50-52页 |
·蒸发器内的压降 | 第52页 |
·制冷工质流体的压降 | 第52页 |
·两相区的压降 | 第52-53页 |
·水侧换热 | 第53-55页 |
·模型的求解 | 第55-57页 |
·模型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57-62页 |
·夏季工况冷凝器的模拟 | 第58-59页 |
·夏季工况蒸发器的模拟 | 第59-60页 |
·冬季工况蒸发器的模拟 | 第60-61页 |
·冬季工况冷凝器的模拟 | 第61-62页 |
·涡旋压缩机数学模型 | 第62-65页 |
·涡旋式压缩机的特点 | 第62页 |
·涡旋压缩机热力计算过程 | 第62-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6 结论 | 第66-68页 |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课题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