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9页 |
第一章 γ暴的观测特征及能源机制 | 第9-17页 |
·时间特性 | 第9-12页 |
·持续时间 | 第9页 |
·光变曲线 | 第9-11页 |
·光变时标 | 第11页 |
·重复暴时间 | 第11-12页 |
·空间分布 | 第12-13页 |
·能谱特性 | 第13-14页 |
·连续谱 | 第13-14页 |
·吸收线 | 第14页 |
·发射线 | 第14页 |
·能源机制 | 第14-16页 |
·碰撞或吸积模型 | 第14-15页 |
·热核模型 | 第15页 |
·星震模型 | 第15页 |
·中子星转动模型 | 第15-16页 |
·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γ暴的辐射机制及能谱形成 | 第17-23页 |
·强磁场中的一些物理过程 | 第17-19页 |
·同步辐射和吸收 | 第17-18页 |
·轫致辐射 | 第18页 |
·康普顿散射 | 第18-19页 |
·能谱的形成 | 第19-21页 |
·观测对辐射源区的限制 | 第19页 |
·连续谱辐射 | 第19-21页 |
·线谱的产生 | 第21-22页 |
·回旋吸收线的形成 | 第21-22页 |
·发射线的形成 | 第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CGRO的观测结果及理论模型 | 第23-34页 |
·CGRO的观测结果 | 第23-25页 |
·γ暴起源的理论模型 | 第25-31页 |
·伸展的银河系晕模型 | 第25-26页 |
·银盘+银晕模型 | 第26页 |
·宇宙学模型 | 第26-31页 |
·γ暴的分类 | 第31-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余辉的发现与理论模型 | 第34-40页 |
·BeppoSAX卫星 | 第34-35页 |
·γ暴的余辉 | 第35-37页 |
·火球-激波模型 | 第37-38页 |
·喷流模型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研究工作 | 第40-57页 |
·γ暴分类概述 | 第40-41页 |
·两类γ暴的谱形和光变曲线的统计差异 | 第41-47页 |
·The Role of T_(50)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Gamma-ray Bursts | 第47-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