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页 |
| 1.1 凸极同步发电机定子绕组内部故障研究的重要性 | 第7-8页 |
| 1.2 凸极同步发电机定子绕组内部故障的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凸极同步发电机定子绕组内部故障时的基本方程 | 第11-22页 |
| 2.1 概述 | 第11页 |
| 2.2 多回路分析法 | 第11-12页 |
| 2.3 支路的选取、线圈编号和电磁量正方向的规定 | 第12-15页 |
| 2.4 支路的电压和磁链方程 | 第15-16页 |
| 2.5 外部约束方程 | 第16-18页 |
| 2.5.1 空载 | 第16-17页 |
| 2.5.2 负载 | 第17-18页 |
| 2.6 方程的联立求解 | 第18-22页 |
| 第三章 回路电气参数的计算 | 第22-33页 |
| 3.1 概述 | 第22页 |
| 3.2 气隙主磁通所对应的电感参数的计算 | 第22-29页 |
| 3.2.1 定子回路的电感系数 | 第23-28页 |
| 3.2.2 转子回路的电感系数 | 第28-29页 |
| 3.2.3 定子回路与转子绕组间的互感系数 | 第29页 |
| 3.3 漏磁场所对应的电感参数的计算 | 第29-31页 |
| 3.3.1 定子漏磁场引起的槽漏感 | 第29-30页 |
| 3.3.2 定子端部漏磁场引起的端部漏感 | 第30页 |
| 3.3.3 转子漏磁场引起的漏感 | 第30-31页 |
| 3.4 电机的基本参数的计算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定子绕组端部漏电感的计算 | 第33-46页 |
| 4.1 概述 | 第33-34页 |
| 4.2 基本假设和比奥-沙伐定律 | 第34页 |
| 4.3 定子端部绕组模型 | 第34-35页 |
| 4.4 气隙和铁芯的等效 | 第35-37页 |
| 4.5 空间任意一点磁密的计算 | 第37-44页 |
| 4.5.1 端部直线部分电流产生的磁密 | 第37-38页 |
| 4.5.2 端部渐伸线部分电流产生的磁密 | 第38-43页 |
| 4.5.3 气隙电流产生的磁密 | 第43-44页 |
| 4.6 定子线圈端部漏感的计算 | 第44-46页 |
| 第五章 凸极同步发电机内部故障动模实验对仿真程序的校验 | 第46-69页 |
| 5.1 概述 | 第46页 |
| 5.2 发电机定子绕组内部故障仿真软件的编制 | 第46-56页 |
| 5.2.1 参数输入 | 第49-50页 |
| 5.2.2 故障形式输入 | 第50-54页 |
| 5.2.3 参数计算 | 第54页 |
| 5.2.4 电流计算 | 第54-56页 |
| 5.2.5 程序框图 | 第56页 |
| 5.3 凸极同步发电机内部故障动模实验 | 第56-62页 |
| 5.3.1 实验设备 | 第57页 |
| 5.3.2 实验接线 | 第57-58页 |
| 5.3.3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 5.3.4 实验内容 | 第59-62页 |
| 5.4 动模实验与仿真结果的对比校验 | 第62-69页 |
| 5.4.1 实验与仿真波形的对比 | 第62-67页 |
| 5.4.2 误差分析 | 第67-68页 |
| 5.4.3 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六章 内部故障规律探讨及暂态过程对保护的影响 | 第69-75页 |
| 6.1 故障量随短路匝比的变化规律 | 第69-71页 |
| 6.2 故障量随故障位置的变化规律 | 第71-72页 |
| 6.3 CT一次侧电流的暂态过程对差动保护的影响 | 第72-75页 |
| 6.3.1 暂态过程对单元件横差保护的影响 | 第72-73页 |
| 6.3.2 暂态过程对比率制动式纵差保护的影响 | 第73-75页 |
| 全文总结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附录:兰州电机厂72-D2凸极同步发电机主要参数 | 第77-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