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0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关于快速构建敏捷制造链研究状况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5-17页 |
1.2.3 课题可行性分析 | 第17页 |
1.3 课题的来源以及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1 课题的来源 | 第17页 |
1.3.2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全文结构 | 第18-20页 |
1.4.1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本文结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面向异地资源配置系统的企业建模 | 第20-31页 |
2.1 异地资源配置系统总体框架 | 第20-22页 |
2.2 异地资源配置系统支撑平台——中国制造协作网 | 第22-23页 |
2.3 异地资源配置系统企业建模过程 | 第23-30页 |
2.3.1 异地资源配置系统中企业资源建模方法 | 第24-26页 |
2.3.2 异地资源配置系统中企业过程建模方法 | 第26-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基于特征和设备资源约束的合作企业搜索 | 第31-45页 |
3.1 基于零件特征和设备资源约束的企业搜索总体框架 | 第31-32页 |
3.2 基于单个特征和设备资源约束的合作企业搜索 | 第32-36页 |
3.2.1 零件特征描述和及其加工方案 | 第32-33页 |
3.2.2 二次匹配模型的提出 | 第33页 |
3.2.3 基于二次匹配模型的合作企业搜索 | 第33-36页 |
3.3 基于多个特征和设备资源约束的潜在合作企业搜索算法 | 第36-41页 |
3.4 基于特征合作企业搜索的具体实例 | 第41-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基于模糊多目标模型的合作企业选择 | 第45-63页 |
4.1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进行合作企业选择总体框架 | 第45-46页 |
4.2 模糊多目标企业评价模型 | 第46-47页 |
4.3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进行合作企业选择 | 第47-59页 |
4.3.1 动态指标Q,T,C,S值自动获取 | 第47-49页 |
4.3.2 合作企业选择根据—企业综合评分 | 第49-50页 |
4.3.3 企业评价指标Q,T,C,S权值确定 | 第50-55页 |
4.3.3.1 Q,T,C,S权值确定前提—基于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 | 第50-53页 |
4.3.3.2 基于幂法求解具体因素权值 | 第53-55页 |
4.3.4 Q,T,C,S指标集与其对应评语集之间的模糊矩阵构造 | 第55-57页 |
4.3.5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计算企业综合评分的主要程序代码 | 第57-59页 |
4.4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进行合作企业选择实例 | 第59-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任务发布与企业协商 | 第63-72页 |
5.1 定向任务发布 | 第63-66页 |
5.1.1 任务发布概念 | 第63页 |
5.1.2 定向任务发布方式 | 第63-66页 |
5.1.3 企业响应 | 第66页 |
5.2 基于任务的合作企业协商 | 第66-71页 |
5.2.1 企业协商的提出 | 第66页 |
5.2.2 企业协商与传统联合企业生产设计的比较 | 第66-67页 |
5.2.3 企业协商过程 | 第67页 |
5.2.4 企业协商实例—网上会议室 | 第67-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异地资源配置系统运行实例 | 第72-84页 |
6.1 制造协作网的简介 | 第72-73页 |
6.2 异地资源配置模块 | 第73页 |
6.3 异地资源配置系统的运行实例 | 第73-8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第84-86页 |
一 全文总结 | 第84-85页 |
二 工作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