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12页 |
| 临床研究 | 第12-18页 |
| 一、 临床资料 | 第12-13页 |
| (一)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 (二)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3页 |
| 二、 对象与方法 | 第13-15页 |
| (一) 病例来源 | 第13页 |
| (二) 一般资料 | 第13-14页 |
| (三) 方法 | 第14-15页 |
| 三、 结果 | 第15-18页 |
| (一) 两组POAG疗效分析 | 第15页 |
| (二) 两组治疗前后眼压比较 | 第15-16页 |
| (三) 两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 | 第16页 |
| (四) 治疗组治疗前后C/D比较 | 第16页 |
| (五) 治疗组治疗前后视野比较 | 第16-17页 |
| (六) 治疗组治疗前后P-VEP比较 | 第17-18页 |
| 讨论 | 第18-25页 |
| 一、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现代医学发病机理及治疗概况 | 第18-19页 |
| (一)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 | 第18-19页 |
| (二)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现代医学治疗 | 第19页 |
| 二、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认识 | 第19-21页 |
| (一) 历史沿革 | 第19-20页 |
| (二)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0页 |
| (三) 中医辨证论治 | 第20-21页 |
| 三、 益阴开窍饮的主要组成、方解及组方配伍特点 | 第21-22页 |
| (一) 主要组成 | 第21页 |
| (二) 方解 | 第21页 |
| (三) 组方配伍特点 | 第21-22页 |
| 四、 本方疗效机理简述 | 第22-23页 |
| (一) 降低眼压 | 第22页 |
| (二) 保护视神经 | 第22-23页 |
| 五、 P-VEP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第23-25页 |
| 结语 | 第25-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29页 |
| 综述 | 第29-37页 |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