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10页 |
第一章 反倾销法与竞争法的关联性 | 第10-14页 |
第一节 反倾销法最初的立法意图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反倾销法与竞争法的关联性 | 第11-12页 |
第三节 反倾销法的演进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反倾销法与竞争法的冲突与协调 | 第14-31页 |
第一节 反倾销法与竞争法的冲突及相关案例评析 | 第14-23页 |
一、 基本目标的冲突 | 第14-17页 |
二、 价值取向的冲突 | 第17-18页 |
三、 对差价销售认定的冲突 | 第18-21页 |
四、 反倾销中自我设限与竞争法的冲突 | 第21-22页 |
五、 反倾销诉讼程序对竞争的减损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国际社会解决反倾销法与竞争法冲突的建议 | 第23-31页 |
一、 用竞争法取代反倾销法 | 第24-26页 |
二、 在WTO框架下制定“TRAMS”协议 | 第26-28页 |
三、 用保障条款取代反倾销法 | 第28-29页 |
四、 用竞争规则充实和完善反倾销法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国际社会为协调反倾销法与竞争法关系的双边与多边努力 | 第31-42页 |
第一节 区域性贸易协定的法律依据 | 第31-33页 |
一、 GATT第24条 | 第31-32页 |
二、 Enabling Clause | 第32页 |
三、 GATS第5条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双边协调 | 第33-35页 |
一、 澳新更紧密关系贸易协定 | 第33-34页 |
二、 新新更紧密关系协定 | 第34-35页 |
三、 加拿大与智利双边协议 | 第35页 |
第三节 多边区域性协定对反倾销法与竞争法关系的协调 | 第35-42页 |
一、 东南亚国家联盟 (ASEAN) | 第35-36页 |
二、 欧 盟(EU) | 第36页 |
三、 欧洲经济区(EEA) | 第36-37页 |
四、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 第37-38页 |
五、 亚太经合组织(APEC) | 第38-42页 |
第四章 WTO框架下的反倾销协议 | 第42-51页 |
第一节 反倾销协议的演进 | 第42-44页 |
一、 “1967年守则” | 第42-43页 |
二、 “1979年守则” | 第43-44页 |
三、 WTO新守则 | 第44页 |
第二节 现行反倾销协议存在的问题 | 第44-46页 |
一、 损害标准 | 第45页 |
二、 倾销确定 | 第45页 |
三、 “非市场经济国家”条款 | 第45-46页 |
四、 “公共利益”的规定 | 第46页 |
第三节 贸易与竞争互动小组的讨论成果 | 第46-51页 |
一、 1996年WTO新加坡部长会议后的新动向 | 第46-47页 |
二、 关于贸易与竞争政策互动的一般性课题 | 第47-48页 |
三、 对反倾销与竞争法关系的争论 | 第48-49页 |
四、 对WTO贸易与竞争政策互动研讨的评议 | 第49-51页 |
第五章 中国在反倾销法与竞争法关系领域的实践及面对的挑战 | 第51-61页 |
第一节 中国成为反倾销最大受害国的启示 | 第51-52页 |
一、 惊人的事实 | 第51页 |
二、 是非曲直 | 第51-52页 |
第二节 中国提起的第一例反倾销案件(新闻纸反倾销案件)评析 | 第52-56页 |
一、 中国新闻纸产业反倾销调查案简介 | 第52-53页 |
二、 该案的积极意义 | 第53-54页 |
三、 该案引发的争议 | 第54-55页 |
四、 我国反倾销法对竞争的减损 | 第55-56页 |
第三节 如何协调中国在双边和多边体制下对反倾销法与竞争法互动的立场 | 第56-61页 |
一、 反倾销实际上是一种贸易壁垒 | 第56-57页 |
二、 在综合平衡中灵活地把握谈判立场 | 第57页 |
三、 对外进行合理性反倾销 | 第57页 |
四、 以竞争规则推动我国反倾销法的完善 | 第57-61页 |
结束语 | 第6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