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11页 |
·课题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论文章节 | 第10-11页 |
第2章 无线自组织网方案总述 | 第11-20页 |
·网络结构 | 第11-13页 |
·无线信道及通信方式 | 第13-16页 |
·信道设置 | 第13-14页 |
·无线信道通信方式 | 第14-16页 |
·组网技术 | 第16-17页 |
·实验网方案 | 第17-20页 |
·无线节点术语 | 第17页 |
·系统结构 | 第17-18页 |
·WR硬件平台的设计与选型 | 第18-19页 |
·WR软件平台设计及实现 | 第19-20页 |
第三章 IEEE 802.11标准概述 | 第20-30页 |
·IEEE 802.11的体系结构 | 第20-21页 |
·IEEE802.11的层次描述 | 第21页 |
·媒体访问控制(MAC)子层 | 第21-30页 |
·MAC子层的体系结构 | 第21-22页 |
·分布式协调功能(DCF) | 第22-27页 |
·基本的访问机制:CSMA/CA | 第22-26页 |
·RTS/CTS握手机制 | 第26-27页 |
·MAC层的数据帧确认 | 第27-28页 |
·联合结构、蜂窝结构和越区切换 | 第28-30页 |
第四章 主机的无线链路接入和通信 | 第30-41页 |
·无线主机加入网络的过程 | 第30-31页 |
·无线主机越区切换的过程 | 第31-38页 |
·过程描述 | 第31-32页 |
·实验描述及结果 | 第32-38页 |
·无线主机通信过程 | 第38-41页 |
·WH的ARP操作 | 第38-39页 |
·WH间的帧传递 | 第39-41页 |
第五章 网络信道的无线链路通信 | 第41-61页 |
·无线路由器的通信方式 | 第41-42页 |
·“多跳”带来的问题 | 第42-47页 |
·隐藏终端和暴露终端 | 第42-43页 |
·RTS/CTS在多跳网络中的有效性 | 第43-47页 |
·一些基本概念 | 第43-44页 |
·RTS/CTS机制的有效性 | 第44-46页 |
·物理载波侦听对RTS/CTS有效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通信性能分析 | 第47-61页 |
·仿真环境和方法 | 第47-51页 |
·TCP性能抖动及其原因分析 | 第51-55页 |
·仿真结果 | 第51-53页 |
·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站点间的不公平问题及分析 | 第55-61页 |
·仿真结果 | 第55-57页 |
·结果分析 | 第57-61页 |
第六章 IEEE802.11 MAC退避机制的改进 | 第61-69页 |
·算法描述 | 第61-64页 |
·仿真结果 | 第64-66页 |
·结果分析 | 第66-6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