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4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产品设计方法学研究概述 | 第10-12页 |
1.2.1 产品设计方法学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2 设计理论介绍 | 第11-12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2-14页 |
1.3.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工作 | 第12页 |
1.3.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公理设计理论概述 | 第14-28页 |
§2-1 公理设计的基本概念 | 第14-18页 |
2.1.1 公理设计中的设计域 | 第14-16页 |
2.1.2 “之字形”映射关系变换 | 第16-17页 |
2.1.3 设计等级树 | 第17-18页 |
2.1.4 设计公理 | 第18页 |
§2-2 设计公理的应用及相关的推论 | 第18-22页 |
2.2.1 公理(一)的应用 | 第18-20页 |
2.2.2 公理(二)的应用 | 第20-21页 |
2.2.3 设计公理的推论及相关设计理论 | 第21-22页 |
§2-3 公理设计过程模型 | 第22-26页 |
2.3.1 设计过程模型中的活动 | 第22-23页 |
2.3.2 设计过程模型的特征 | 第23-24页 |
2.3.3 设计过程模型的规则 | 第24页 |
2.3.4 设计过程模型中的系统设计 | 第24-26页 |
§2-4 设计分解合理性判断依据—一致性 | 第26-28页 |
2.4.1 一致性 | 第26-27页 |
2.4.2 一致性的分类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公理设计过程 | 第28-41页 |
§3-1 公理设计的产品设计分析过程 | 第28-31页 |
3.1.1 设计中的分析过程 | 第28页 |
3.1.2 设计分析活动的准则 | 第28-31页 |
§3-2 公理设计过程分解 | 第31-32页 |
§3-3 过程分解的设计活动及其目的 | 第32-35页 |
3.3.1 设计分解顺序的确定 | 第32-33页 |
3.3.2 子功能要求分解 | 第33页 |
3.3.3 确定相关的用户需求 | 第33页 |
3.3.4 设计约束的转换和提炼 | 第33-34页 |
3.3.5 子设计参数尺寸制定 | 第34页 |
3.3.6 设计参数的布局 | 第34页 |
3.3.7 设计参数的结构合并 | 第34-35页 |
3.3.8 保证各级间功能要求、设计参数、设计矩阵和设计约束的一致性 | 第35页 |
§3-4 设计分解活动行为准则 | 第35-41页 |
3.4.1 设计分解顺序的确定 | 第35-36页 |
3.4.2 子功能要求分解 | 第36-37页 |
3.4.3 设计约束的提炼和转换 | 第37-38页 |
3.4.4 设计参数结构合并 | 第38页 |
3.4.5 功能要求、设计参数以及设计矩阵和设计约束在各级的一致性 | 第38-41页 |
第四章 基于公理设计的设计冲突判断 | 第41-50页 |
§4-1 设计过程中的功能耦合与设计冲突 | 第41-43页 |
4.1.1 功能耦合和设计冲突定义及其关系 | 第41-42页 |
4.1.2 TRIZ理论中的设计冲突分析 | 第42-43页 |
§4-2 产品结构模型 | 第43-47页 |
4.2.1 产品结构模型组成结构 | 第43-45页 |
4.2.2 产品结构模型调整方法 | 第45-47页 |
§4-3 设计冲突判断 | 第47-50页 |
4.3.1 从功能耦合判断设计冲突 | 第47-48页 |
4.3.2 设计冲突判断实例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基于公理设计-面向对象方法的软件设计 | 第50-62页 |
§5-1 公理设计-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方法 | 第50-54页 |
5.1.1 现有软件设计方法分析 | 第50-52页 |
5.1.2 公理设计-面向对象的软件分析方法 | 第52-54页 |
§5-2 基于公理设计的冲突判断软件分析 | 第54-62页 |
5.2.1 公理设计软件第一级分解结果 | 第54-55页 |
5.2.2 第二级分解的结果 | 第55页 |
5.2.3 第三级分解的结果 | 第55-56页 |
5.2.4 第四级分解的结果 | 第56-57页 |
5.2.5 第五级分解的结果 | 第57-62页 |
第六章 公理设计实例分析 | 第62-72页 |
§6-1 闸阀的公理设计分析 | 第62-69页 |
6.1.1 闸阀第一级结构分解 | 第62-63页 |
6.1.2 闸阀第二级结构分解 | 第63-66页 |
6.1.3 闸阀第三级结构分解 | 第66-69页 |
§6-2 闸阀结构的分析 | 第69-7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7-1 结论 | 第72-73页 |
§7-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