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1.3.1 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1.3.2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2 公用基础设施经济含义及特征 | 第14-22页 |
2.1 基础设施与公用基础设施的含义 | 第14-15页 |
2.2 公用基础设施产业的经济特征 | 第15-16页 |
2.3 基础设施产业市场化含义 | 第16-17页 |
2.4 基础设施产业的市场化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 第17-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公用基础设施投资与GDP变化的回归分析 | 第22-30页 |
3.1 投资一般理论 | 第22-26页 |
3.2 基础设施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之间回归关系分析 | 第26-2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4 公用基础设施融资方式及其理论分析 | 第30-53页 |
4.1 融资的概念及一般原则 | 第30-31页 |
4.2 公用基础设施产业中的融资方式 | 第31-38页 |
4.3 我国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式的选择 | 第38-40页 |
4.4 BOT项目融资理论 | 第40-47页 |
4.5 法国、德国、美国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成功经验及启发 | 第47-51页 |
4.5.1 法、德两国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成功经验及启发 | 第48-50页 |
4.5.2 美国市政债券的经验 | 第50-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5 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领域渠道分析 | 第53-64页 |
5.1 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之间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第53-57页 |
5.1.1 模型推导证明 | 第53-57页 |
5.1.2 模型的现实意义 | 第57页 |
5.2 初步建立我国市政债券市场的设想 | 第57-61页 |
5.3 积极探索BOT模式国内化、私有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BOT模式 | 第61-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6 泉州刺桐大桥项目的实证分析 | 第64-70页 |
6.1 引言 | 第64页 |
6.2 泉州刺桐大桥项目概况 | 第64-65页 |
6.3 项目融资结构 | 第65-68页 |
6.3.1 刺桐大桥的投资结构 | 第65-66页 |
6.3.2 刺桐大桥的融资模式 | 第66-68页 |
6.3.3 刺桐大桥的信用保证结构 | 第68页 |
6.4 刺桐大桥项目融资结构简评 | 第68-69页 |
6.5 实证分析的结论 | 第69-70页 |
7 结论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