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村聚落及其民剧形态分析
第一章 绪论 | 第1-15页 |
一、 基本问题的探讨 | 第7-10页 |
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7-9页 |
2 课题所要回答的问题 | 第9页 |
3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9-10页 |
二、 基本概念的框定 | 第10-11页 |
三、 民居研究的历史回顾 | 第11-15页 |
第二章 丁村的自然与人文背景 | 第15-28页 |
一、 地理位置和建置沿革 | 第15-17页 |
二、 自然环境 | 第17-19页 |
1 地形地貌特征 | 第17-18页 |
2 气候条件 | 第18页 |
3 物资条件 | 第18-19页 |
三、 人文环境 | 第19-28页 |
1 伦理制度 | 第19-22页 |
2 家族文化 | 第22-24页 |
3 天人合一 | 第24-26页 |
4 商人文化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丁村的聚落形态和空间特征 | 第28-55页 |
一、 村落历史与丁氏家族 | 第28-30页 |
1 形成时期 | 第28-29页 |
2 鼎盛时期 | 第29-30页 |
3 衰败时期 | 第30页 |
二、 丁村聚落的选址 | 第30-35页 |
1 选址特点 | 第30-31页 |
2 选址理论 | 第31-35页 |
三、 丁村聚落的总体布局 | 第35-38页 |
1 总体布局及结构 | 第35-37页 |
2 村落布局的特征 | 第37-38页 |
四、 丁村聚落的空间特点 | 第38-49页 |
1 聚落的维护和防卫系统 | 第38-40页 |
2 聚落的道路系统 | 第40-41页 |
3 聚落的公共建筑 | 第41-48页 |
4 聚落的居住建筑 | 第48页 |
5 聚落的其他重要节点空间 | 第48-49页 |
五、 丁村聚落的村落景观 | 第49-55页 |
1 聚落景观的内涵 | 第49-51页 |
2 丁村的自然景观 | 第51-52页 |
3 丁村的人工景观 | 第52-55页 |
第四章 丁村民居建筑 | 第55-91页 |
一、 丁村民居的构成元素 | 第55-61页 |
1 院落 | 第55-57页 |
2 大门和倒座 | 第57-58页 |
3 正房与厅堂 | 第58-60页 |
4 厢房 | 第60-61页 |
5 便所 | 第61页 |
二、 组群合院的布局特点 | 第61-67页 |
1 平面组成方式 | 第61-66页 |
2 组群合院的联系方式 | 第66-67页 |
3 造成的原因 | 第67页 |
三、 单体合院的空间组织 | 第67-76页 |
1 单体合院的室外空间 | 第68-74页 |
2 单体合院的室内空间 | 第74-76页 |
四、 丁村民居的装饰分析 | 第76-84页 |
1 装饰的类型 | 第76-78页 |
2 装饰的部位 | 第78-79页 |
3 装饰的技法 | 第79-80页 |
4 装饰的寓意 | 第80-84页 |
五、 丁村民居的技术分析 | 第84-91页 |
1 木构结构 | 第84-86页 |
2 物理调节 | 第86-87页 |
3 防潮与排水 | 第87-89页 |
4 防震与加固 | 第89-91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91-98页 |
一、 聚落的保护 | 第92-96页 |
1 有关保护的文件 | 第92-93页 |
2 保护的必要性 | 第93-95页 |
3 保护的基本手段 | 第95-96页 |
二、 新民居的发展 | 第96-98页 |
1 可借鉴性 | 第96-97页 |
2 有限性 | 第97-9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后记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