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第1-11页 |
2. 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方法 | 第11-16页 |
2.1 生态环境脆弱化与脆弱度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2.2 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3. 脆弱度与脆弱化定量评价模型研究 | 第16-19页 |
3.1 脆弱度评价模型 | 第16-18页 |
3.1.1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16-18页 |
3.1.2 分值权重累加法 | 第18页 |
3.2 脆弱化评价模型 | 第18-19页 |
4. 模型应用实例 | 第19-33页 |
4.1 环境脆弱度评价指标系统 | 第19-20页 |
4.1.1 关中与陕南两地区环境脆弱度评价指标系统 | 第19页 |
4.1.2 关中与陕南两地区各季环境脆弱度评价指标系统 | 第19页 |
4.1.3 关中与陕南地区各县市环境脆弱度评价指标系统 | 第19-20页 |
4.2 关中、陕南地区环境脆弱度评价 | 第20-30页 |
4.2.1 关中、陕南地区环境脆弱度评价 | 第20-21页 |
4.2.2 关中、陕南各县市环境脆弱度评价 | 第21-22页 |
4.2.3 关中、陕南两地区脆弱度分析 | 第22-29页 |
4.2.4 关中、陕南两地区脆弱度比较 | 第29-30页 |
4.3 关中、陕南地区环境脆弱化评价 | 第30-33页 |
4.3.1 关中、陕南地区环境脆弱化评价 | 第30-31页 |
4.3.2 关中、陕南地区脆弱化分析与比较 | 第31-33页 |
5. 结论 | 第33-35页 |
6. 总结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