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GPS测量原理简介 | 第13页 |
1.2 常用GPS数据处理软件包介绍 | 第13-14页 |
1.2.1 GAMIT/GLOBK | 第13-14页 |
1.2.2 GIPSY | 第14页 |
1.2.3 BERNESE | 第14页 |
1.3 国际上利用GPS开展的地球物理方面工作及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 地心运动研究 | 第15-16页 |
1.3.2 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的研究 | 第16-17页 |
1.3.3 地壳垂直运动的监测 | 第17页 |
1.3.4 地球定向参数的监测 | 第17页 |
1.3.5 电离层活动的监测 | 第17页 |
1.3.6 GPS在气象学上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安排 | 第18-19页 |
第二章 GPS数据处理方法、模型的研究 | 第19-31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影响GPS数据处理结果的因素 | 第19-22页 |
2.3 参考基准和约束条件的试验研究 | 第22-23页 |
2.4 无基准算法 | 第23-24页 |
2.5 结论 | 第24-31页 |
第三章 GPS在地球参考框架实现和板块运动研究中的应用 | 第31-47页 |
3.1 引言 | 第31-32页 |
3.2 参考架的维持问题 | 第32-33页 |
3.3 无整体旋转参考架的实现 | 第33-37页 |
3.3.1 ITRF2000VEL板块运动模型的建立 | 第33-36页 |
3.3.2 ITRF2000的整体旋转 | 第36-37页 |
3.4 相对板块运动的研究 | 第37-38页 |
3.5 结论 | 第38-47页 |
第四章 GPS监测的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现时地壳形变 | 第47-62页 |
4.1 引言 | 第47-48页 |
4.2 GPS数据归算和统一、自恰速度场的获取 | 第48-49页 |
4.3 现时地壳形变 | 第49-51页 |
4.4 构造特征及解释 | 第51-54页 |
4.4.1 喜马拉雅和西藏块体 | 第51-52页 |
4.4.2 甘青块体 | 第52-53页 |
4.4.3 塔里木和天山块体 | 第53页 |
4.4.4 川滇菱形块体 | 第53页 |
4.4.5 东北和华北块体 | 第53-54页 |
4.4.6 华南块体 | 第54页 |
4.4.7 南海和东南亚块体 | 第54页 |
4.4.8 阿拉伯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 | 第54页 |
4.5 结论 | 第54-62页 |
第五章 由GPS、地震和地质资料综合研究中国及周边地区地壳运动学和动力学特点 | 第62-77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由GPS、地震和地质联合反演中国及周边地区地壳运动学方法 | 第62-65页 |
5.2.1 地震资料获得的应变率场 | 第63页 |
5.2.2 由第四纪滑动速率获得的应变率场 | 第63-64页 |
5.2.3 一个连续速度场的参数化和反演 | 第64-65页 |
5.3 综合反演的速度场和应变率场结果 | 第65-67页 |
5.4讨论和结论 | 第67-77页 |
第六章 GPS对地壳垂直运动的监测 | 第77-94页 |
6.1 引言 | 第77页 |
6.2 速度常数假设正确性和随机游走噪声存在性的探测 | 第77-80页 |
6.3 全球连续GPS测量监测的水平周期运动和垂直地壳运动结果 | 第80-84页 |
6.4 全球连续GPS测量结果讨论和分析 | 第84-85页 |
6.5 中国地壳运动网络工程基准网数据处理和地壳运动监测结果 | 第85-90页 |
6.6 可靠性分析 | 第90-91页 |
6.7 高程周年项的地球物理机制和其它可能激发因素探讨 | 第91-92页 |
6.8 结论 | 第92-94页 |
第七章 GPS在电离层活动监测方面的应用 | 第94-105页 |
7.1 引言 | 第94页 |
7.2 GPS监测电离层的原理和方法 | 第94-98页 |
7.2.1 频段相关与无关量同时求解方法 | 第95-97页 |
7.2.2 只求解频段相关量方法 | 第97-98页 |
7.2.3 简化方法 | 第98页 |
7.3 误差分析 | 第98-99页 |
7.4 最新进展 | 第99-101页 |
7.4.1 太阳耀斑监测 | 第99-100页 |
7.4.2 电离层磁暴和低槽监测 | 第100页 |
7.4.3 电离层不规则活动(包括闪烁效应)监测 | 第100页 |
7.4.4 电离层扰动和赤道异常现象监测 | 第100-101页 |
7.4.5 电离层Tomography技术应用 | 第101页 |
7.5 1998年8月26日—27日磁暴的监测 | 第101-104页 |
7.6 结论 | 第104-105页 |
第八章 GPS在气象学上的应用 | 第105-117页 |
8.1 引言 | 第105-106页 |
8.2 GPS探测大气的方法 | 第106-107页 |
8.2.1 GPS天顶延迟的估计 | 第106页 |
8.2.2 天顶湿延迟的分离 | 第106页 |
8.2.3 天顶湿延迟到可降水量的转换 | 第106-107页 |
8.3 地面GPS探测大气的进展 | 第107-108页 |
8.3.1 在气候研究方面的应用 | 第107页 |
8.3.2 在天气预报方面的应用 | 第107-108页 |
8.4 GPS探测大气的试验 | 第108-110页 |
8.4.1 我国首次GPS探测大气试验与结果 | 第108-109页 |
8.4.2 上海地区GPS/STORM试验与结果 | 第109-110页 |
8.5 地面GPS近实时探测PWV的试验 | 第110-111页 |
8.6 影响地面GPS探测大气精度的主要因素 | 第111页 |
8.7 结论 | 第111-117页 |
第九章 结束语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7页 |
附录一 三种GPS网解算的中国和周边地区地壳形变结果 | 第127-134页 |
附录二 连续GPS测量监测的全球地壳运动结果 | 第134-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