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论文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及其植被恢复途径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2页
文献综述第12-18页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基本思路第18-42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8-22页
  §1.1.1 林草植被建设是生态环境重建的主体第18-20页
  §1.1.2 退耕还林(草)的基本内涵第20-22页
 §1.2 现阶段退耕还林(草)的相关研究范畴及急需解决的问题第22-26页
  §1.2.1 相关研究范畴第22-24页
  §1.2.2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第24-26页
 §1.3 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第26-36页
  §1.3.1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理论及研究思路第26-30页
  §1.3.2 恢复生态学理论及其研究思路第30-33页
  §1.3.3 景观规划理论及其研究思路第33-34页
  §1.3.4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研究思路第34-36页
 §1.4 退耕还林(草)功能区划分的思路第36-38页
  §1.4.1 退耕还林(草)功能区界定第36页
  §1.4.2 退耕还林(草)功能区的特点第36-37页
  §1.4.3 退耕还林(草)功能区的基本结构第37页
  §1.4.4 退耕还林(草)功能区划分的意义第37-38页
 §1.5 基本研究内容第38页
 §1.6 研究方法第38-39页
 §1.7 小结第39-42页
第二章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的自然环境基础第42-60页
 §2.1 自然条件第42-50页
  §2.1.1 西北地区地貌概况第42-45页
  §2.1.2 西北地区气候特点第45-48页
  §2.1.3 西北地区土壤资源第48-49页
  §2.1.4 西北地区土地资源现状第49-50页
 §2.2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第50-53页
  §2.2.1 人口状况第50-52页
  §2.2.2 经济水平第52-53页
  §2.2.3 农业产业结构现状第53页
 §2.3 小结第53-60页
第三章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及植被恢复要求第60-78页
 §3.1 西北地区植被、生态环境变化和现状第60-66页
  §3.1.1 西北地区植被及生态环境变迁第60-63页
  §3.1.2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现状第63-64页
  §3.1.3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及面临的问题第64-66页
 §3.2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恢复植被的必要性第66-71页
  §3.2.1 生态环境建设要求第66-67页
  §3.2.2 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第67-70页
  §3.2.3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第70-71页
  §3.2.4 东部发展依赖于西北生态环境改善的要求第71页
 §3.3 西北地区恢复植被的可行性第71-72页
  §3.3.1 我国发展战略西移和国家公共财政支付能力加强带来的机遇第71-72页
  §3.3.2 粮食问题的缓解带来的机遇第72页
 §3.4 西北地区植被建设回顾及成效第72-73页
 §3.5 我国退耕还林及植被建设回顾第73-75页
 §3.6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实施成效第75页
 §3.7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前景分析第75-76页
 §3.8 小结第76-78页
第四章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类型区划分及植被建设途径第78-107页
 §4.1 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地域分异规律第78-79页
 §4.2 分区的原则和方法第79-92页
  §4.2.1 类型区划分的一般原则和方法第79页
  §4.2.2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类型区划分的原则和方法第79-80页
  §4.2.3 西北地区植被建设的总体模式第80-82页
  §4.2.4 西北地区植被建设的主要模式概述第82-92页
 §4.3 各类型区的基本特点和退耕还林(草)途径第92-106页
  §4.3.1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退耕还灌还草区第92页
  §4.3.2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区第92-93页
  §4.3.3 渭北黄土高原沟壑退耕还林区第93-94页
  §4.3.4 关中平原农田林网建设区第94-95页
  §4.3.5 陇中南部亚湿润退耕还林(灌)区第95页
  §4.3.6 陇中北部亚干旱退耕还灌(草)区第95-96页
  §4.3.7 银川平原农田林网建设区第96-97页
  §4.3.8 盐同香山丘陵沙地退耕还灌(草)区第97页
  §4.3.9 西海固黄土高原退耕还灌(草)区第97-98页
  §4.3.10 青海东部黄土丘陵退耕还灌(草)区第98-99页
  §4.3.11 陕南秦巴山地退耕还林区第99-100页
  §4.3.12 陇南湿润山区退耕还林区第100页
  §4.3.13 青南高寒水源涵养林和草地建设区第100页
  §4.3.14 甘南高寒水源涵养林和草地建设区第100-101页
  §4.3.15 青藏高原冻融监督封育区第101页
  §4.3.16 青海湖环湖退耕还草区第101页
  §4.3.17 柴达木盆地荒漠化防治、草地建设区第101-102页
  §4.3.18 河西中温带干旱农田林网建设区第102页
  §4.3.19 河西走廊西部、阿尔金山干旱荒漠植被保护区第102页
  §4.3.20 祁连山高寒亚干旱退耕还林(草)封育区第102-103页
  §4.3.21 塔里木盆地干旱沙漠化防治、封山育林、农田林网建设区第103-104页
  §4.3.22 准噶尔盆地干旱半干旱荒漠植被保护、防护林网、草地建设区第104-105页
  §4.3.23 伊犁河谷退耕还林(草)、农田林网建设区第105页
  §4.3.24 吐哈盆地干旱荒漠植被保护区第105-106页
 §4.4 小结第106-107页
第五章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及生态环境建设应注意的问题第107-114页
 §5.1 退耕还林(草)与植被管护相结合第107-108页
 §5.2 正确处理林、草、荒的关系第108页
 §5.3 退耕还林还草与粮食生产的关系第108-109页
 §5.4 退耕还林与生态适宜性的关系第109页
 §5.5 退耕还林(草)与体制创新的关系第109页
 §5.6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第109-110页
 §5.7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的关系第110页
 §5.8 环境改善与人口增长的关系第110-111页
 §5.9 生态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第111页
 §5.10 山川秀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111-112页
 §5.11 重点建设与面上治理相结合第112页
 §5.12 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第112-113页
 §5.13 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关系第113页
 §5.14 生态环境改善与农业植被的关系第113页
 §5.15 小结第113-114页
第六章 退耕还林(草)保障措施第114-120页
 §6.1 政策、体制保障第114-115页
 §6.2 投资保障第115-117页
 §6.3 人才保障第117-118页
 §6.4 退耕还林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第118-119页
 §6.5 小结第119-120页
第七章 研究结论第120-125页
致谢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5页
作者简介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入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及对策
下一篇:术后椎间盘炎的预防与介入治疗的实验与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