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6-12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6-7页 |
1.2 国内外发展动态与趋势 | 第7-12页 |
1.2.1 玉米籽粒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 | 第7-8页 |
1.2.2 玉米籽粒的营养物质积累 | 第8-9页 |
1.2.3 玉米籽粒水分动态及影响因素 | 第9-10页 |
1.2.4 群体结构与玉米产量及品质 | 第10-1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2-14页 |
2.1 试验设计 | 第12-13页 |
2.2 测定方法 | 第13-1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4-36页 |
3.1 春玉米群体的光合性能 | 第14-20页 |
3.1.1 玉米单株叶面积变化动态 | 第14-15页 |
3.1.2 春玉米不同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发展动态 | 第15-19页 |
3.1.3 栽培方式与密度对群体内光分布的影响 | 第19-20页 |
3.1.4 栽培方式与群体密度对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 第20页 |
3.2 栽培方式与群体密度对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 第20-28页 |
3.2.1 春玉米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 | 第20-22页 |
3.2.2 玉米籽粒干物质积累动态 | 第22-25页 |
3.2.3 栽培方式及群体密度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 第25-28页 |
3.3 不同栽培方式及群体密度条件下玉米籽粒主要营养物质的变化 | 第28-36页 |
3.3.1 栽培方式及群体密度对玉米籽粒含水量的影响 | 第28-31页 |
3.3.2 栽培方式及群体密度对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31-33页 |
3.3.3 栽培方式及群体密度对玉米籽粒脂肪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4 栽培方式及群体密度对玉米籽粒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34-36页 |
4. 讨论 | 第36-41页 |
4.1 群体的光合性能与产量 | 第36-37页 |
4.2 栽培方式和群体密度与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 | 第37-39页 |
4.3 玉米籽粒主要营养物质积累及籽粒脱水速率 | 第39-41页 |
5. 结论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