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年非刑罚处置措施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1-19页 |
(一) 少年 | 第11-14页 |
1. 少年的概念 | 第11-13页 |
2. 少年与青少年、未成年人概念的区别 | 第13-14页 |
(二) 少年违法犯罪行为 | 第14-17页 |
(三) 非刑罚处置措施 | 第17-19页 |
二、国内外少年非刑罚处置措施的法律规定 | 第19-25页 |
(一) 国外少年司法中的非刑罚处置措施 | 第19-21页 |
(二) 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少年非刑罚处置措施 | 第21-22页 |
(三) 我国大陆地区的少年非刑罚处置措施 | 第22-25页 |
1. 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 | 第22-23页 |
2. 其它法律法规的规定 | 第23-25页 |
三、我国少年非刑罚处置措施的基本理论及现实问题 | 第25-40页 |
(一) 制度价值 | 第25-29页 |
1. 顺应国际趋势 | 第25-26页 |
2.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体现 | 第26-28页 |
3. 完善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需要 | 第28-29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29-33页 |
1. 国家亲权理论 | 第29页 |
2. 刑法的谦抑性 | 第29-31页 |
3. 刑罚经济思想 | 第31页 |
4. 教育刑思想 | 第31-32页 |
5. 非刑罚处置措施的功能 | 第32-33页 |
(三) 指导原则 | 第33-37页 |
1. 双向保护原则 | 第33-34页 |
2. 儿童最大利益原则 | 第34-35页 |
3. 个别化原则 | 第35-36页 |
4. 相称原则 | 第36页 |
5. 非刑罚处置优先原则 | 第36-37页 |
(四) 我国少年非刑罚处置措施存在的现实问题 | 第37-40页 |
四、完善我国少年违法犯罪非刑罚处置措施的构想 | 第40-46页 |
(一) 观念的转变 | 第40-41页 |
(二) 完善我国现有非刑罚处置措施 | 第41-44页 |
(三) 借鉴国外经验,增设新的非刑罚处置措施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