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的会计计量模式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0-11页 |
·本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页 |
·结构安排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可能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2 制度变迁理论和会计计量模式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制度和会计计量模式的基本概念 | 第12-14页 |
·制度的定义及特征 | 第12-13页 |
·会计计量模式的定义及特征 | 第13-14页 |
·制度变迁理论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早期的制度变迁研究 | 第14-16页 |
·演化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研究 | 第16-17页 |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研究 | 第17-19页 |
·会计计量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 第19-22页 |
·管理视角研究会计计量模式 | 第19-20页 |
·受托责任观视角研究会计计量模式 | 第20页 |
·决策有用论视角研究会计计量模式 | 第20-21页 |
·交易角色和时间视角研究会计计量模式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5页 |
3 制度变迁与会计计量模式发展之间的关系 | 第25-33页 |
·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 | 第25-27页 |
·产权理论 | 第25-26页 |
·国家理论 | 第26页 |
·意识形态 | 第26-27页 |
·决定会计计量模式发展的因素 | 第27-30页 |
·会计计量模式发展的内在性动因 | 第27-29页 |
·会计计量模式发展的强制性动因 | 第29-30页 |
·会计计量模式发展的诱导性动因 | 第30页 |
·会计计量模式和制度的联系 | 第30-33页 |
·制度的约束性质 | 第30-31页 |
·会计计量模式---实现制度约束的一种途径 | 第31页 |
·会计计量模式的本质 | 第31-33页 |
4 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的会计计量模式演变 | 第33-59页 |
·会计计量模式的萌芽 | 第33-36页 |
·会计计量模式产生的基础 | 第33-35页 |
·会计计量模式产生的内在动因 | 第35-36页 |
·古代会计计量模式的形成 | 第36-40页 |
·国家私有制产权的产生 | 第36-37页 |
·实物计量模式的出现 | 第37-38页 |
·货币计量模式的应用 | 第38-39页 |
·意识形态的影响 | 第39-40页 |
·近代会计计量模式的发展 | 第40-46页 |
·个人私有制产权的产生 | 第40-42页 |
·重商主义的计量模式 | 第42-43页 |
·历史成本/金属货币计量模式 | 第43-44页 |
·国家职能对会计计量模式的推动 | 第44-45页 |
·意识形态对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 | 第45-46页 |
·现代会计计量模式的成熟 | 第46-59页 |
·产权领域的新拓展 | 第46-47页 |
·契约方的产权制度 | 第47-48页 |
·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 | 第48-50页 |
·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计量模式 | 第50-51页 |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 第51-55页 |
·外因对现代会计计量模式的影响 | 第55-59页 |
5 会计计量模式的发展趋势 | 第59-67页 |
·经济全球化对会计计量模式发展的影响 | 第59-60页 |
·贸易全球化的影响 | 第59页 |
·国际间直接投资的影响 | 第59-60页 |
·国际间间接投资的影响 | 第60页 |
·知识经济对会计计量模式的影响 | 第60-63页 |
·人力资源的影响 | 第61页 |
·无形资产的影响 | 第61-62页 |
·社会责任的影响 | 第62-63页 |
·技术因素对会计计量模式的影响 | 第63-64页 |
·对计量属性的影响 | 第63页 |
·对计量单位的影响 | 第63-64页 |
·我国会计计量模式的发展 | 第64-67页 |
·我国会计计量模式的现状 | 第64页 |
·我国现行会计计量模式的不足 | 第64-65页 |
·我国会计计量模式的完善 | 第65-67页 |
6 结论 | 第67-69页 |
·本论文的结论 | 第67-68页 |
·本论文的不足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