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课题来源及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 第1章 胡塞尔主要思想简介 | 第11-18页 |
| ·哈雷时期与现象学的建立 | 第11-13页 |
| ·哥廷根时期与先验现象学的正式形成 | 第13-15页 |
| ·弗莱堡时期与“交互主体性”现象学 | 第15-16页 |
| ·退休生涯与生活世界理论 | 第16-18页 |
| 第2章 现象学的逻辑起点:现象学还原 | 第18-26页 |
| ·现象学悬搁 | 第18-20页 |
| ·“现象学悬搁”的含义 | 第18页 |
| ·现象学悬搁的原因 | 第18-19页 |
| ·“现象学悬搁”的主要对象 | 第19-20页 |
| ·先验还原 | 第20-23页 |
| ·先验还原的原因 | 第20-21页 |
| ·先验还原的通道 | 第21-22页 |
| ·“先验”及“先验还原”的内涵 | 第22-23页 |
| ·“先验还原”与“现象学悬搁”的比较及意向性理论 | 第23-26页 |
| ·“先验还原”与“现象学悬搁”的比较 | 第23-24页 |
| ·意向性理论 | 第24-26页 |
| 第3章 现象学的核心方法:本质直观 | 第26-36页 |
| ·胡塞尔直观理论的源头 | 第26-28页 |
| ·康德的“感性直观” | 第26-27页 |
| ·康德的“知性”及“知性直观” | 第27-28页 |
| ·胡塞尔的本质直观理论 | 第28-33页 |
| ·胡塞尔的感性直观 | 第29-30页 |
| ·胡塞尔的范畴直观 | 第30-31页 |
| ·胡塞尔的本质直观 | 第31-33页 |
| ·本质直观的变更法 | 第33-36页 |
| ·“本质直观变更法”的基本内涵 | 第33页 |
| ·“本质直观变更法”的基本步骤 | 第33-34页 |
| ·本质直观变更的层次 | 第34页 |
| ·本质直观变更法的本质特征 | 第34-36页 |
| 第4章 现象学的内在要求:描述方法 | 第36-38页 |
| ·现象学描述方法的内涵 | 第36页 |
| ·现象学描述的特点 | 第36-37页 |
| ·现象学描述的意义 | 第37-38页 |
| 结语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