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关联交易相关概念透视及学说评析 | 第10-20页 |
一、关联交易与关联人 | 第10-12页 |
(一) 关联人之界定 | 第10-11页 |
(二) “关联人模式”的局限性 | 第11-12页 |
(三) 总结 | 第12页 |
二、关联企业与企业集团 | 第12-15页 |
(一) 关联企业 | 第12-14页 |
(二) 企业集团 | 第14-15页 |
三、关联企业与母子公司 | 第15-17页 |
(一) 学说概览 | 第15-16页 |
(二) 学说评析 | 第16-17页 |
四、关联交易与董事利益冲突交易 | 第17-20页 |
(一) 董事利益冲突交易概述 | 第17-18页 |
(二) 关联交易与董事利益冲突交易之异同 | 第18-20页 |
第二部分 关联交易的规范基础 | 第20-27页 |
一、关联关系之类型化解析 | 第20-21页 |
二、关联关系形成之原因考察 | 第21-24页 |
(一) 经济动因 | 第21-22页 |
(二) 法律因素 | 第22-24页 |
三、关联关系演进之结构考察 | 第24-27页 |
(一) 递进型结构 | 第24-25页 |
(二) 关联型结构 | 第25-27页 |
第三部分 关联交易衍生之法律问题 | 第27-35页 |
一、问题的实质 | 第27-29页 |
(一) 法人人格与有限责任 | 第27-28页 |
(二) 关联交易与有限责任 | 第28-29页 |
二、关联交易的法律特征与规制原则 | 第29-31页 |
(一)关联交易的法律特征 | 第29-30页 |
(二) 关联交易规制的基本原则 | 第30-31页 |
三、关联交易法律规制问题总览 | 第31-35页 |
(一) 关联交易的公司法规制 | 第31-32页 |
(二) 关联交易的证券法规制 | 第32页 |
(三) 关联交易的反垄断法规制 | 第32-33页 |
(四) 关联交易的税法规制 | 第33页 |
(五) 关联交易的金融法规制 | 第33-34页 |
(六) 关联交易的劳动法规制 | 第34-35页 |
第四部分 关联交易公司法规制之立法例考察 | 第35-49页 |
一、美国关联交易公司法规制 | 第35-38页 |
(一) 美国法院关于关联交易规制的三大原则 | 第35-37页 |
(二) 美国关联交易的成文法规制 | 第37-38页 |
二、德国关联交易公司法规制 | 第38-45页 |
(一) 契约上之关联企业 | 第39-41页 |
(二) 事实上之关联企业 | 第41-43页 |
(三) 相互参股企业 | 第43-44页 |
(四) 一体化企业 | 第44-45页 |
三、台湾地区关联交易公司法规制 | 第45-49页 |
(一) “关系企业”之界定 | 第45-46页 |
(二) “关系企业”之规制 | 第46-49页 |
第五部分 我国关联交易规制之立法与评述 | 第49-57页 |
一、我国公司法对关联交易之规制 | 第49-54页 |
(一) 立法概述 | 第49-51页 |
(二) 对我国《公司法》有关规范的缺陷分析 | 第51-54页 |
二、我国证券法及其他法律对关联交易之规制 | 第54-57页 |
(一) 我国证券法有关规范及其评价 | 第54-55页 |
(二) 与关联交易有关的其他法规范 | 第55-57页 |
第六部分 我国关联交易规制立法体例与模式选择 | 第57-67页 |
一、立法体例选择:美、德、台三种体例的比较 | 第57-60页 |
(一) 美国体例是最佳选择吗 | 第57-58页 |
(二) 德国体例的优势与不足 | 第58-59页 |
(三) 台湾体例:相对合理的借鉴蓝本 | 第59-60页 |
二、规制模式的宏观选择 | 第60-61页 |
(一) “单行法”或“大集团法”设想之争论 | 第60页 |
(二) 问题的再思考 | 第60-61页 |
三、规制模式的微观选择 | 第61-63页 |
(一) 私法领域的集中规制 | 第61页 |
(二) 关联企业法与企业集团法 | 第61-63页 |
四、关于完善我国关联交易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63-67页 |
(一) 修法思路 | 第63-64页 |
(二) 关联企业之界定 | 第64-65页 |
(三) 现行法之改造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后记 | 第71-73页 |
个人简历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