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的要求 | 第12页 |
·银行业监管改革的客观要求 | 第12页 |
·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严峻挑战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将“激励相容”理念引入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改革与发展之中 | 第13页 |
·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的改善 | 第13-14页 |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水平,防范金融危机,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 第14页 |
·明确激励相容理念在商业银行监管中的重要地位 | 第14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8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7页 |
·理论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实践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国外研究评述 | 第17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7-18页 |
·理论研究动态 | 第17页 |
·实践研究动态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 第18-19页 |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第19页 |
·比较分析法 | 第19页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商业银行监管概述 | 第20-22页 |
·商业银行监管的概念、目标、主体及内容 | 第20-21页 |
·概念 | 第20页 |
·目标 | 第20页 |
·主体 | 第20页 |
·内容 | 第20-21页 |
·银行监管的理论发展 | 第21页 |
·公共利益论 | 第21页 |
·金融脆弱性假说 | 第21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页 |
·银行监管模式基本概念 | 第21-22页 |
·激励相容理论概述 | 第22-23页 |
·激励相容的基本概念 | 第22页 |
·激励相容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22-23页 |
·激励相容的商业银行监管 | 第23-26页 |
·激励相容监管的提出 | 第23-24页 |
·激励相容监管的核心要素 | 第24-25页 |
·在监管中融合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 | 第24页 |
·在监管中融合银行的内部管理 | 第24页 |
·在监管中融合市场约束 | 第24-25页 |
·激励相容监管理念的体现 | 第25页 |
·激励相容理论运用的内外部条件 | 第25-26页 |
·运用的外部条件 | 第25页 |
·运用的内部条件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国外银行监管模式分析与借鉴 | 第26-33页 |
·美国的二元多头式监管模式及其分析 | 第26-27页 |
·德国的一元多头式监管模式及其分析 | 第27-28页 |
·英国的一元全能式监管模式及其分析 | 第28-29页 |
·经验与借鉴 | 第29-33页 |
·经验总结 | 第29-30页 |
·美国的监管经验 | 第29页 |
·德国的监管经验 | 第29-30页 |
·英国的监管经验 | 第30页 |
·借鉴 | 第30-33页 |
·改变不协调的被动局面,逐步形成完善、有效、规范化的监管新格局 | 第30-31页 |
·加强银行市场准入管理 | 第31页 |
·商业银行监管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 第31页 |
·强化商业银行的危机意识和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机制 | 第31-32页 |
·要始终把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作为监管的主要内容 | 第32页 |
·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很关键 | 第32页 |
·商业银行监管的方式和方法需要加强和改善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现状 | 第33-41页 |
·现有模式的总体特征 | 第33-37页 |
·监管方式 | 第33页 |
·采用内外结合的监管模式 | 第33页 |
·监管机构 | 第33-37页 |
·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 第33-35页 |
·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 第35-36页 |
·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 第36-37页 |
·我国银行监管模式的发展过程 | 第37-38页 |
·信贷规模监管模式 | 第37-38页 |
·合规性监管模式 | 第38页 |
·合规与风险并重监管模式 | 第38页 |
·全面风险性监管模式 | 第38页 |
·现有模式的主要内容 | 第38-41页 |
·法规体系 | 第38-39页 |
·组织结构 | 第39页 |
·监管内容 | 第39-40页 |
·市场准入监管 | 第39页 |
·业务营运监管 | 第39-40页 |
·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理和市场退出的监管 | 第40页 |
·行为方式 | 第40-41页 |
·监管方式 | 第40页 |
·监管手段 | 第40页 |
·监管时效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模式存在问题 | 第41-53页 |
·现有模式存在基本问题 | 第41页 |
·从宏观层面来看,监管成绩与不足并存 | 第41页 |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监管模式利弊参半 | 第41页 |
·银行监管面临的内部问题 | 第41-42页 |
·缺乏严格的监管制约机制 | 第41-42页 |
·没有明确的监管目标和技术指标 | 第42页 |
·监管方式单一 | 第42页 |
·监管人员素质不高 | 第42页 |
·银行监管面临的外部问题 | 第42-44页 |
·监管理念滞后 | 第42-43页 |
·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43-44页 |
·监管不及时 | 第44页 |
·信息化发展较为落后 | 第44页 |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成本——收益分析 | 第44-48页 |
·银行监管的成本 | 第44-47页 |
·直接成本 | 第45-46页 |
·间接成本 | 第46-47页 |
·银行监管的收益 | 第47页 |
·成本——收益分析 | 第47-48页 |
·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的必要性 | 第47页 |
·影响监管成本和收益的主要因素 | 第47-48页 |
·监管的激励缺失和有效性不足问题 | 第48-53页 |
·激励相容性分析 | 第48-50页 |
·监管激励缺失的现状 | 第48-50页 |
·监管激励缺失原因分析 | 第50页 |
·监管有效性分析 | 第50-53页 |
·监管重点不突出 | 第50-51页 |
·忽视银行监管的成本——效益分析 | 第51-52页 |
·缺乏强有力的市场约束机制 | 第52页 |
·监管环境不健全 | 第52-53页 |
第六章 我国商业银行激励相容监管模式构建 | 第53-61页 |
·基本思路 | 第53页 |
·基本原则 | 第53-55页 |
·坚持依法监管 | 第53-54页 |
·坚持激励相容 | 第54页 |
·坚持审慎监管 | 第54页 |
·坚持注重效率、适度竞争 | 第54-55页 |
·主要内容 | 第55-61页 |
·监管理念 | 第55-56页 |
·由合规性监管转向导向性监管 | 第55页 |
·由直接的监管转向间接的考评监测 | 第55-56页 |
·由单向被动式监管转向双向互动式监管 | 第56页 |
·市场准入监管转向持续性监管 | 第56页 |
·监管制度 | 第56-57页 |
·理顺银行监管体制 | 第56页 |
·尽快建立健全银行监管法规体系 | 第56页 |
·建立健全有效的制衡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 | 第56-57页 |
·建立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 | 第57页 |
·监管方式 | 第57-58页 |
·建立非现场监督的风险监控指标体系 | 第57页 |
·建立非现场监控数据库 | 第57-58页 |
·实行非现场监督评级与披露制度 | 第58页 |
·加强非现场监督的法制性 | 第58页 |
·监管机构 | 第58-59页 |
·监管机构间需要协调 | 第58页 |
·加快完善银监会与人民银行的协调合作机制 | 第58-59页 |
·加强银监会与证监会、保监会的联系与合作 | 第59页 |
·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 | 第59页 |
·监管人员 | 第59-61页 |
·提高对监管人员素质重要性的认识 | 第59页 |
·建立有效的银行业监管人员后续教育与培训机制 | 第59-60页 |
·加强对国外经验的学习 | 第60页 |
·采取人才引进战略 | 第60页 |
·建立健全监管人员激励竞争机制 | 第60页 |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