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临床研究 | 第9-19页 |
| 一、一般资料 | 第9-12页 |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 (二) 中医辨证标准 | 第10页 |
| (三) 临床症状与体征评分标准 | 第10-12页 |
| (四) 纳入病例标准 | 第12页 |
| (五) 排除病例标准 | 第12页 |
| (六) 剔除病例标准 | 第12页 |
| (七) 终止试验标准 | 第12页 |
| 二、试验方法 | 第12-14页 |
| (一) 试验设计 | 第12-13页 |
| (二) 治疗方法 | 第13页 |
| (三) 观察方法 | 第13页 |
| (四) 临床观察指标 | 第13-14页 |
| (五) 卵巢多囊征疗效判定标准 | 第14页 |
| (六) 统计方法 | 第14页 |
| 三、一般资料分析 | 第14-16页 |
| (一)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见表2 | 第14页 |
| (二) 两组BMI 比较,见表3 | 第14页 |
| (三) 两组性激素(FSH、LH、T、E2、PRL)比较,LH/FSH 比较。见表4 | 第14-15页 |
| (四) 两组FBG、FINS 比较,见表5 | 第15页 |
| (五) 两组多毛F-G 评分治疗前比较,见表6 | 第15页 |
| (六) 两组痤疮评分治疗前比较,见表7 | 第15页 |
| (七) 两组月经情况治疗前比较,见表8 | 第15页 |
| (八) 两组卵巢多囊征治疗前比较,见表9 | 第15-16页 |
| 四、研究结果 | 第16-18页 |
| (一)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对比,见表10 | 第16页 |
| (二)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I 对比,见表11 | 第16页 |
| (三)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对比,见表12 | 第16-17页 |
| (四)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BG* FINS 对比,见表13 | 第17-18页 |
| (五)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多毛F-G 评分、及痤疮P-K 评分对比,见表14 | 第18页 |
| (六) 两组月经情况治疗前后比较,见表15 | 第18页 |
| (七) 两组卵巢多囊征治疗前后比较,见表16 | 第18页 |
| 五、安全性观测及不良反应 | 第18页 |
| 六、安全性检测 | 第18-19页 |
| 讨论 | 第19-38页 |
| 一、现代医学对PCOS 的认识 | 第19-24页 |
| (一) PCOS 诊断标准 | 第19-20页 |
| (二) PCOS 的病理生理 | 第20-21页 |
| (三) 现代医学对PCOS 的防治 | 第21-23页 |
| (四) 选择二甲双胍作为对比药物的依据 | 第23-24页 |
| 二、祖国医学对多囊卵巢的认识 | 第24-29页 |
| (一) 病因病机的探讨 | 第24-26页 |
| (二) 瘀血痰浊是PC05 患者的病理产物 | 第26页 |
| (三) 中医对PC05 的辨证治疗 | 第26-29页 |
| (四) 中西医治法的确立 | 第29页 |
| 三、方药分析 | 第29-34页 |
| (一) 药物组成及功效 | 第29-33页 |
| (二) 组方配伍特点 | 第33-34页 |
| 四、疗效分析 | 第34-35页 |
| 五、机制探讨 | 第35-38页 |
| (一) 纠正性激素紊乱,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 | 第35-36页 |
| (二) 改善胰岛素抵抗、修复胰岛β细胞功能 | 第36页 |
| (三) 纠正脂代谢异常,降低血液粘稠度,降压,减轻体重 | 第36-38页 |
| 结语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 综述 | 第40-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