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论 | 第9-28页 |
一、李锐思想的独特性 | 第9-15页 |
二、写什么与怎么写:李锐小说的本土性与先锋性 | 第15-18页 |
三、李锐研究资料综述 | 第18-21页 |
四、论文的切入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1-28页 |
第一章 前现代与现代化:乡土中国的双向煎熬 | 第28-76页 |
第一节 《厚土》的时空体 | 第28-41页 |
一、 时间的重复性与连续性 | 第29-35页 |
二、空间:非现代与去田园化 | 第35-40页 |
三、《厚土》时空体的审美特质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厚土》的人物关系结构:专制文明的象征 | 第41-52页 |
一、 人物加减法及其意义 | 第41-43页 |
二、人物的无名化与权力关系 | 第43-45页 |
三、 权力、话语方式与话语权 | 第45-52页 |
第三节 《厚土》的叙事结构与日常生活的永恒轮回 | 第52-58页 |
一、“滴——答”式:《厚土》之前小说的结构模式 | 第52-55页 |
二、“滴——滴”式:《厚土》小说的结构模式 | 第55-58页 |
第四节 《厚土》的叙事特性 | 第58-68页 |
一、 叙述时间与日常生活书写 | 第58-63页 |
二、叙述视角与人物心境呈现 | 第63-68页 |
第五节 现代化:乡土中国的被动与忧伤 | 第68-74页 |
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二章 “文革”透镜:民间、知识分子与主流意识形态 | 第76-120页 |
第一节 叙述权的让渡与启蒙立场反思 | 第76-80页 |
第二节 仪式化叙事结构:民间的温情与迷狂 | 第80-93页 |
一、 开会与葬礼:尊严的丧失与民间的温情 | 第81-86页 |
二、祈雨与拜神:民间大众的迷狂 | 第86-93页 |
第三节 知识分子与“文革”意识形态批判 | 第93-107页 |
一、 “文革”意识形态——青年知识分子的塑造者 | 第95-99页 |
二、知识分子的社会实践与“文革”意识形态批判 | 第99-102页 |
三、 知识分子的异化、困境与微茫的突围 | 第102-107页 |
第四节 口语与书面语:多向隔膜 | 第107-118页 |
一、 知识分子与民间的隔膜 | 第108-115页 |
二、知识分子内部的隔膜 | 第115-116页 |
三、 国家机器/民间/知识分子之间的隔膜 | 第116-117页 |
四、 隔膜与困境 | 第117-118页 |
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三章 历史回溯中的悲伤意识 | 第120-165页 |
第一节 叙述历史的方法 | 第120-129页 |
一、 革命历史小说的叙史方式及其历史哲学 | 第120-121页 |
二、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叙史方式及其历史哲学 | 第121-125页 |
三、李锐:在批判历史哲学和叙述主义历史哲学之间 | 第125-129页 |
第二节 时间的复杂化与历史进步论的拆解 | 第129-136页 |
一、 历史时间 | 第130-133页 |
二、 自然时间 | 第133-134页 |
三、 个体时间 | 第134-135页 |
四、 从时间设置看李锐的历史哲学 | 第135-136页 |
第三节 历史力量的多元化与李锐的文化相对主义立场 | 第136-149页 |
一、历史力量的多元化 | 第136-138页 |
二、作为历史力量的人:文化之网上的动物 | 第138-144页 |
三、 视角转换与文化相对主义 | 第144-149页 |
第四节 历史过程的几副面孔:圈套、偶然性、不可知和死亡 | 第149-164页 |
一、 历史过程的第一幅面孔:圈套 | 第150-152页 |
二、 历史过程的第二幅面孔:偶然性和不可知 | 第152-156页 |
三、 历史过程的第三副面孔:死亡 | 第156-164页 |
小结 | 第164-165页 |
结语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7页 |
后记 | 第177-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