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古今观”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7-12页 |
第一章 “古今观”及其文化溯源 | 第12-16页 |
第一节 “古今观”的探源 | 第12-14页 |
一、古今文字和“隶变” | 第13页 |
二、古文经和今文经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汉代书论中的“古今观”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书论中“古今观”的发展变化 | 第16-26页 |
第一节 魏、晋书论中的“古今观” | 第16-19页 |
第二节 南朝书论中的“古今观” | 第19-24页 |
第三节 北朝书论中的“古今观”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书论中“古今观”的具体呈现 | 第26-30页 |
第一节 “古今观”的主要表现 | 第26-28页 |
一、字体的古今之变 | 第26页 |
二、书体的古今之变 | 第26-27页 |
三、书法风格的古质今妍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南北方“古今观”的变化 | 第28-30页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风对书论“古今观”的影响 | 第30-44页 |
第一节 社会政治、玄学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一、社会政治的影响 | 第30-31页 |
二、玄学的影响 | 第31页 |
第二节 人物品藻与寒族崛起 | 第31-34页 |
一、人物品藻的影响 | 第31-33页 |
二、寒族的崛起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宗教的影响 | 第34-38页 |
一、道教的现实 | 第35-36页 |
二、佛教的来世 | 第36-38页 |
第四节 理论观念的影响 | 第38-44页 |
一、文论的变革 | 第38-41页 |
二、画论的相应变化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