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山沱组盖帽白云岩和黑色页岩的铁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海洋意义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铁同位素研究现状 | 第9-17页 |
1、Fe同位素组成和同位素分馏表示 | 第9-11页 |
2、不同地质储库的Fe同位素组成 | 第11-13页 |
3、影响Fe同位素分馏的因素 | 第13-16页 |
4、铁同位素的应用 | 第16-17页 |
第二节、盖帽碳酸盐岩和黑色页岩 | 第17-18页 |
第三节、选题依据以及研究思路 | 第18-21页 |
1、选题依据 | 第18-20页 |
2、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第二章、地质背景 | 第21-31页 |
第一节、扬子地台演化概述 | 第21-23页 |
第二节、区域年代地层 | 第23-26页 |
第三节、采样区域以及剖面描述 | 第26-31页 |
1、湖北宜昌峡东地区 | 第27-29页 |
2、湘西北和湘中地区 | 第29-31页 |
第三章、Fe同位素分析方法 | 第31-43页 |
第一节、Fe的化学分离 | 第31-35页 |
1、实验环境 | 第31-32页 |
2、试剂及其纯化 | 第32页 |
3、样品制备与溶解 | 第32-34页 |
4、化学分离 | 第34-35页 |
第二节、Fe同位素质谱测定 | 第35-43页 |
1、仪器的基本结构 | 第35-38页 |
2、测试方法 | 第38-43页 |
第四章、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3-65页 |
第一节、样品处理 | 第43-44页 |
1、样品制备 | 第43页 |
2、样品的溶解 | 第43-44页 |
3、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的测定 | 第44页 |
第二节、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 | 第44-51页 |
1、中岭和怀化袁家剖面 | 第46页 |
2、九龙湾剖面 | 第46-50页 |
3、四都坪剖面 | 第50-51页 |
第三节、氧化还原指标 | 第51-56页 |
1、微量元素 | 第51-54页 |
2、稀土元素 | 第54-56页 |
第四节、陡山沱期海洋氧化还原环境 | 第56-64页 |
1、陆源碎屑的影响 | 第56页 |
2、富集系数 | 第56-59页 |
3、影响Eu异常和Ce异常的因素 | 第59-61页 |
4、九龙湾剖面 | 第61-62页 |
5、四都坪剖面 | 第62-64页 |
第五节、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铁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65-87页 |
第一节、样品及分析方法 | 第65-66页 |
1、样品的化学处理 | 第65-66页 |
2、Fe同位素测试 | 第66页 |
第二节、测试结果 | 第66-72页 |
1、盐酸和醋酸溶解实验结果对比 | 第66-69页 |
2、陡山沱组样品的铁同位素 | 第69-72页 |
第三节、近代海水的Fe同位素组成 | 第72-73页 |
第四节、碳酸盐岩Fe同位素的古海洋意义 | 第73-81页 |
1、碳酸盐岩的分馏系数 | 第74-76页 |
2、陡山沱组碳酸盐岩的Fe同位素 | 第76-77页 |
3、碳酸盐岩Fe同位素在时间上的演化 | 第77-81页 |
第五节、黑色页岩Fe同位素的古环境意义 | 第81-86页 |
1、铁同位素分馏与氧化还原状态 | 第81-82页 |
2、Fe同位素分馏与沉淀程度 | 第82-84页 |
3、分层的海洋 | 第84-86页 |
第六节、小结 | 第86-87页 |
结论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作者简介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