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

副溶血性弧菌全基因组DNA芯片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缩略词表第1-9页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前言第13-35页
 一、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第13-18页
  1 副溶血性弧菌已成为引发食物中毒的首要病原菌第13-14页
  2 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型及大流行菌群的出现第14页
  3 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因子第14-18页
 二、基因芯片的研究与应用第18-25页
  1 基因芯片的技术基础第19-20页
  2 基因芯片的制备及分类第20-21页
  3 目标杂交和图像分析第21-22页
  4 基因芯片和生物信息学第22页
  5 基因芯片的应用第22-24页
  6 基因芯片的展望第24-25页
 三、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5-26页
 参考文献第26-35页
第一章 副溶血性弧菌全基因组DNA芯片的研制第35-47页
 1 引言第35页
 2 材料第35-36页
   ·实验用菌株第35页
   ·主要试剂第35-36页
   ·主要材料和仪器第36页
 3 方法第36-40页
   ·芯片的研制第36-38页
   ·芯片杂交第38-39页
   ·PCR方法验证部分芯片结果第39-40页
 4 结果和讨论第40-46页
   ·芯片的研制第40-42页
   ·芯片杂交第42页
   ·芯片质量的评价第42-45页
   ·副溶血性弧菌DNA芯片研制的意义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7页
第二章 副溶血性弧菌的基因组多态性和种群结构:‘大流行菌群’的进化史第47-78页
 1 引言第47页
 2 材料第47-48页
   ·实验用菌株第47页
   ·主要试剂第47-48页
   ·主要材料和仪器第48页
 3 方法第48-49页
   ·模板的制备第48页
   ·芯片研制、DNA标记、芯片杂交和芯片数据分析第48页
   ·聚类和种系发生分析第48-49页
   ·用PCR验证部分芯片结果和用PCR研究菌株的分子标识第49页
 4 结果和讨论第49-75页
   ·菌株收集第49页
   ·引物的序列及PCR扩增条件第49-50页
   ·菌株的基本特征第50-53页
   ·种系发育结构第53-55页
   ·大流行菌群的进化史第55-58页
   ·差异存在基因的特点第58-61页
   ·基因组岛的分布第61-62页
   ·讨论第62-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第三章 副溶血性弧菌几种重要毒力相关蛋白的表达第78-84页
 1 引言第78页
 2 材料第78页
   ·菌株和质粒第78页
   ·主要试剂第78页
   ·主要材料和仪器第78页
 3 方法第78-81页
   ·PCR模板的制备第78页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78-79页
   ·目的基因的扩增第79-80页
   ·质粒和扩增产物双酶切第80页
   ·目的基因克隆入质粒DNA第80页
   ·感受态细菌(BL21)制备第80页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BL21第80-81页
   ·阳性克隆的挑选及目的蛋白的表达第81页
   ·甘油保种第81页
 4 结果和讨论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4页
已发表文章第84-105页
待发表文章第105-126页
附录: 实验中用到的部分试剂/溶液配制方法第126-129页
致谢第129-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南高原多房棘球绦虫中间宿主分布与环境因素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阳江高本底地区辐射致癌危险分析及居民免疫功能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