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1-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3-35页 |
一、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 | 第13-18页 |
1 副溶血性弧菌已成为引发食物中毒的首要病原菌 | 第13-14页 |
2 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型及大流行菌群的出现 | 第14页 |
3 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因子 | 第14-18页 |
二、基因芯片的研究与应用 | 第18-25页 |
1 基因芯片的技术基础 | 第19-20页 |
2 基因芯片的制备及分类 | 第20-21页 |
3 目标杂交和图像分析 | 第21-22页 |
4 基因芯片和生物信息学 | 第22页 |
5 基因芯片的应用 | 第22-24页 |
6 基因芯片的展望 | 第24-25页 |
三、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5页 |
第一章 副溶血性弧菌全基因组DNA芯片的研制 | 第35-47页 |
1 引言 | 第35页 |
2 材料 | 第35-36页 |
·实验用菌株 | 第35页 |
·主要试剂 | 第35-36页 |
·主要材料和仪器 | 第36页 |
3 方法 | 第36-40页 |
·芯片的研制 | 第36-38页 |
·芯片杂交 | 第38-39页 |
·PCR方法验证部分芯片结果 | 第39-40页 |
4 结果和讨论 | 第40-46页 |
·芯片的研制 | 第40-42页 |
·芯片杂交 | 第42页 |
·芯片质量的评价 | 第42-45页 |
·副溶血性弧菌DNA芯片研制的意义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第二章 副溶血性弧菌的基因组多态性和种群结构:‘大流行菌群’的进化史 | 第47-78页 |
1 引言 | 第47页 |
2 材料 | 第47-48页 |
·实验用菌株 | 第47页 |
·主要试剂 | 第47-48页 |
·主要材料和仪器 | 第48页 |
3 方法 | 第48-49页 |
·模板的制备 | 第48页 |
·芯片研制、DNA标记、芯片杂交和芯片数据分析 | 第48页 |
·聚类和种系发生分析 | 第48-49页 |
·用PCR验证部分芯片结果和用PCR研究菌株的分子标识 | 第49页 |
4 结果和讨论 | 第49-75页 |
·菌株收集 | 第49页 |
·引物的序列及PCR扩增条件 | 第49-50页 |
·菌株的基本特征 | 第50-53页 |
·种系发育结构 | 第53-55页 |
·大流行菌群的进化史 | 第55-58页 |
·差异存在基因的特点 | 第58-61页 |
·基因组岛的分布 | 第61-62页 |
·讨论 | 第62-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第三章 副溶血性弧菌几种重要毒力相关蛋白的表达 | 第78-84页 |
1 引言 | 第78页 |
2 材料 | 第78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78页 |
·主要试剂 | 第78页 |
·主要材料和仪器 | 第78页 |
3 方法 | 第78-81页 |
·PCR模板的制备 | 第78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78-79页 |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79-80页 |
·质粒和扩增产物双酶切 | 第80页 |
·目的基因克隆入质粒DNA | 第80页 |
·感受态细菌(BL21)制备 | 第80页 |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BL21 | 第80-81页 |
·阳性克隆的挑选及目的蛋白的表达 | 第81页 |
·甘油保种 | 第81页 |
4 结果和讨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4页 |
已发表文章 | 第84-105页 |
待发表文章 | 第105-126页 |
附录: 实验中用到的部分试剂/溶液配制方法 | 第126-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