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压载波电力线数据传输协议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页 |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1页 |
|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低压载波电力线通信研究现状 | 第8页 |
| ·蚁群算法应用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9-11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9页 |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9-11页 |
| 第二章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概述 | 第11-20页 |
| ·低压电力线信道特性 | 第11-12页 |
| ·低压电力线上的噪声特性 | 第11页 |
| ·低压电力线上的输入阻抗特性 | 第11-12页 |
| ·低压电力线上的信道衰减特性 | 第12页 |
| ·扩频通信技术 | 第12-16页 |
| ·扩频通信基本原理 | 第12-13页 |
| ·扩频通信结构框图 | 第13-14页 |
| ·扩频通信工作方式 | 第14-15页 |
| ·扩频通信特点 | 第15-16页 |
| ·电力线载波远程抄表系统 | 第16-19页 |
| ·电力线载波抄表系统的组成 | 第16-17页 |
| ·电力线载波抄表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 | 第17-18页 |
| ·远程自动抄表的优势 | 第18-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蚁群算法及其应用 | 第20-30页 |
| ·蚁群算法背景介绍 | 第20-21页 |
| ·基本蚁群算法 | 第21-25页 |
| ·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 ·数学模型 | 第22-24页 |
| ·实现步骤及流程图 | 第24-25页 |
| ·蚁群算法的改进 | 第25-29页 |
| ·启发信息的调整 | 第26-27页 |
| ·局部信息素更新 | 第27-28页 |
| ·全局信息量更新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通信协议模型的实现 | 第30-39页 |
| ·协议模型分析 | 第30-33页 |
| ·OSI 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30-31页 |
| ·现有的家庭总线协议 | 第31-33页 |
| ·X-10 协议 | 第31-32页 |
| ·LonTalk 协议 | 第32页 |
| ·CEBus 协议 | 第32页 |
| ·EIB 协议 | 第32页 |
| ·HBS 协议 | 第32-33页 |
| ·各种总线协议的比较分析 | 第33页 |
| ·低压载波电力线通信协议设计 | 第33-36页 |
| ·协议的基本要求 | 第33-34页 |
| ·数据传输原理 | 第34页 |
| ·物理层 | 第34页 |
| ·数据链路层 | 第34-36页 |
| ·字节格式 | 第35页 |
| ·帧格式 | 第35-36页 |
| ·应用层 | 第36页 |
| ·网络管理 | 第36页 |
| ·中继路由说明 | 第36-38页 |
| ·中继过程说明 | 第36-37页 |
| ·中继过程举例 | 第37页 |
| ·自动组网的必要性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五章 基于蚁群算法的电力线载波通信 | 第39-44页 |
| ·中继自适应功能 | 第39-40页 |
| ·通信结构 | 第39页 |
| ·通信距离 | 第39-40页 |
| ·中继路由模型 | 第40页 |
|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实现 | 第40-42页 |
| ·参数优化选择 | 第40-41页 |
| ·中继路由初始化 | 第41页 |
| ·执行步骤与终止条件 | 第41-42页 |
| ·仿真验证 | 第42页 |
| ·进一步思考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44-46页 |
| ·总结 | 第44-45页 |
| ·展望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