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1页 |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9-10页 |
三、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1章 先孟时代对义的理解与认识 | 第11-18页 |
·关于义利之辨 | 第11-13页 |
·孔子、子思对义的理解与阐释 | 第13-15页 |
·孟子义学逻辑理路的开启 | 第15-18页 |
第2章 孟子"义"的逻辑理路 | 第18-30页 |
·孟子对告子"仁内义外"思想的批判 | 第18-19页 |
·"义"与仁、礼、智等的关系 | 第19-25页 |
·孟子的性善论——羞恶之心 | 第25-27页 |
·关于"义"的含义、特点 | 第27-30页 |
第3章 工夫论 | 第30-35页 |
·居仁由义 | 第30-31页 |
·求放心 | 第31-32页 |
·存浩然之气 | 第32-33页 |
·庠序之教 | 第33-35页 |
第4章 孟子"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第35-39页 |
·孟子"义"思想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 第35-37页 |
·孟子"义"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