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23页 |
一、选题的现实背景 | 第12-13页 |
二、选题的理论背景 | 第13-18页 |
(一) 金融改革的机构范式论 | 第14-15页 |
(二) 金融改革的功能范式论 | 第15-16页 |
(三) 金融改革的金融创新论 | 第16-18页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一)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 第20-21页 |
(二)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 第21页 |
五、论文创新要点 | 第21-22页 |
(一) 论文认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必须进行范式转变 | 第21页 |
(二) 论文对海南省农户的金融需求进行微观调查 | 第21页 |
(三) 论文提出创新海南省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原则和措施 | 第21-22页 |
六、论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22-23页 |
(一) 对农户金融需求动机需要进一步深入 | 第22页 |
(二) 对农户金融需求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入 | 第22页 |
(三) 分析工具上需要进一步深入 | 第22-23页 |
第2章 海南省农业发展与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现状 | 第23-36页 |
一、海南省农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 第23-28页 |
(一) 海南省农业发展总体情况 | 第23-26页 |
(二) 海南省农业发展特征 | 第26-28页 |
二、海南省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现状及特点 | 第28-31页 |
(一) 国有商业银行支农作用日益弱化 | 第29页 |
(二) 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加剧资金外流 | 第29-30页 |
(三) 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 第30页 |
(四) 农业发展银行金融服务范围狭窄 | 第30-31页 |
三、海南省当前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导致的问题 | 第31-35页 |
(一) 农村资金加速外流 | 第31-32页 |
(二) 涉农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 第32页 |
(三) 民间金融缺乏必要规范 | 第32-33页 |
(四) 涉农贷款比重和户均贷款下降明显 | 第33-34页 |
(五) 县域金融机构经营绩效亟待改善 | 第34页 |
(六) 交叉涉农金融产品创新缺乏 | 第34-35页 |
四、海南省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方向:农户需求导向 | 第35-36页 |
(一) 金融改革功能范式与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 | 第35页 |
(二) 海南省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与农户需求导向 | 第35-36页 |
第3章 海南省农户金融需求调查:特征与比较 | 第36-49页 |
一、海南省农户金融需求的一般特征 | 第36-43页 |
(一) 金融活动较活跃 | 第36-37页 |
(二) 信贷需求广泛 | 第37页 |
(三) 借贷资金偏向生产领域 | 第37-38页 |
(四) 自我积累为生产资金筹集的首选方式 | 第38-39页 |
(五) 对金融机构便利性要求较强 | 第39-40页 |
(六) 可接受的利率水平有限 | 第40页 |
(七) 授信额度与满足需求的层次存在差异 | 第40-42页 |
(八) 扶贫性融资机制不健全 | 第42-43页 |
二、海南省农户金融需求的特征与全国的比较 | 第43-47页 |
(一) 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区域特征与主体特征 | 第43-44页 |
(二) 海南省农户金融需求与全国农户需求的比较 | 第44-47页 |
三、海南省农户金融需求特征的政策启示 | 第47-49页 |
(一) 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必须以农业生产经营为基础 | 第47页 |
(二) 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必须贴近农业生产经营实践 | 第47-48页 |
(三) 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必须满足多层次的农户需求 | 第48页 |
(四) 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必须包含小额信贷业务 | 第48页 |
(五) 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必须进行交叉金融创新 | 第48-49页 |
第4章 海南省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 | 第49-65页 |
一、创新海南省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目标和原则 | 第49-50页 |
(一) 创新的目标:满足多层次农户需求 | 第49页 |
(二) 创新的原则:农户需求导向 | 第49-50页 |
二、海南省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的基本框架 | 第50-65页 |
(一) 农村合作性金融组织体系创新 | 第50-52页 |
(二) 农村商业性金融组织体系创新 | 第52-54页 |
(三) 农村政策性金融组织体系创新 | 第54-55页 |
(四) 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 | 第55-58页 |
(五) 加快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 | 第58-63页 |
(六) 推进非银行金融组织体系的构建 | 第63-65页 |
第5章 论文基本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