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总则论文

犯罪过失基础理论研究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引言第11-12页
一、犯罪过失的概念第12-16页
 (一) 犯罪过失概念的立法模式第12-14页
  1. 国外有关犯罪过失概念的立法第12-13页
  2. 中国有关犯罪过失概念的立法第13页
  3. 对上述几种犯罪过失概念立法模式的评析第13-14页
 (二) 犯罪过失概念的理论界说第14-16页
  1. 国外有关犯罪过失的学说第14-15页
  2. 国内有关犯罪过失的学说第15-16页
二、犯罪过失的本质第16-27页
 (一) 犯罪过失本质的理论之争第16-19页
  1. 国外学界的观点第17-18页
  2. 国内学界的观点第18-19页
 (二) 犯罪过失的本质属性是违反预见义务第19-27页
  1. 我国通说的不当之处第19-24页
  2. 犯罪过失的本质是违反预见义务的理由第24-27页
三、犯罪过失的构造第27-44页
 (一) 犯罪过失构造之概述第27-29页
  1. 国外学者关于犯罪过失构造的学说第27-28页
  2. 我国学者关于犯罪过失构成要素的学说第28-29页
  3. 笔者观点第29页
 (二) 犯罪过失的前提条件——违法性意识可能性第29-35页
  1. 违法性意识及其可能性的概念第29-32页
  2. 国内外相关学说第32-35页
 (三) 预见义务第35-40页
  1. 预见义务的根据应该是法定的第35-36页
  2. 预见义务的内容第36-37页
  3. 预见的程度要求第37-39页
  4. 预见义务的判断标准第39-40页
 (四) 预见能力第40-44页
  1. 预见能力之判断标准第40-43页
  2. 预见能力与预见义务的关系第43-44页
四、犯罪过失的阻却事由——信赖原则第44-50页
 (一) 信赖原则的理论基础第44-46页
  1. 被允许的危险理论第44-45页
  2. 危险分配理论第45-46页
 (二) 信赖原则的法律地位第46-47页
 (三) 过失犯罪中信赖原则的适用第47-50页
  1. 信赖原则适用的条件第47-49页
  2. 我国已经具备引入信赖原则的条件——以交通领域为例第49页
  3. 信赖原则应当规定在我国刑法总则中第49-50页
五、我国犯罪过失概念之完善第50-54页
 (一) 我国犯罪过失概念立法及通说的不足第50-53页
  1. 通说及立法的规定反映了“结果本位主义的消极刑法思想”第50-51页
  2. 通说及立法使用“危害社会的结果”不够准确第51-52页
  3. 通说是机械的拼凑第52页
  4. 立法有歧义第52-53页
 (二) 我国犯罪过失概念完善之建议第53-54页
结语第54-55页
致谢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刑事政策的概念界定
下一篇:索取债务型非法拘禁罪与索取财物型绑架罪的认定--黄永柱案的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