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恢复性司法概述 | 第12-23页 |
(一) 恢复性司法概念及特征 | 第12-14页 |
1. 恢复性司法的概念 | 第12-13页 |
2. 恢复性司法的特征 | 第13-14页 |
(二) 恢复性司法的实践模式 | 第14-16页 |
1. 受害人——犯罪人调解程序(Victim-Offender Mediation)(简称VOM) | 第14-15页 |
2. 家庭小组会议(Family Group Conferences)(简称FGC) | 第15页 |
3. 量刑小组模式(Sentencing Circle)(简称: SC) | 第15-16页 |
(三) 恢复性司法的价值取向 | 第16-20页 |
1. 维护社会正义 | 第16-19页 |
2. 节约司法资源 | 第19-20页 |
(四) 恢复性司法的功能优势 | 第20-23页 |
1. 恢复性司法的一般预防功能 | 第20-21页 |
2. 恢复性司法的特殊预防功能 | 第21-23页 |
二、我国引进恢复性司法的必要性分析 | 第23-27页 |
(一) 恢复性司法弥补传统刑事司法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 第23-25页 |
1. 传统刑事司法面临质疑 | 第23-24页 |
2. 恢复性司法弥补传统刑事司法中人文关怀的缺乏 | 第24-25页 |
(二) “恢复”理念与“和谐”理念相契合 | 第25-26页 |
1. “和谐”的启示 | 第25页 |
2. “恢复”与“和谐”相通 | 第25-26页 |
(三) 受害人运动的兴起 | 第26-27页 |
三、恢复性司法在我国的实践现状 | 第27-31页 |
(一) 社区矫正计划的实施和推广 | 第27-29页 |
1. 社区矫正的内涵 | 第27-28页 |
2. 社区矫正计划的实施 | 第28-29页 |
(二) 刑事和解制度的实施和推广 | 第29-31页 |
1. 刑事和解的内涵 | 第30页 |
2. 刑事和解在我国的现状 | 第30-31页 |
四、全面引入恢复性司法的基本思路 | 第31-43页 |
(一) 恢复性司法的定位 | 第31-33页 |
1. 替代还是整合 | 第31-32页 |
2. 恢复性司法是整合性模式 | 第32-33页 |
(二) 理论质疑予以澄清 | 第33-36页 |
1. 犯罪本质论反思 | 第33-35页 |
2. 对刑法目的——保障人权的肯定 | 第35-36页 |
(三) 恢复性司法制度化建构 | 第36-43页 |
1. 恢复性司法适用范围之界定 | 第36-39页 |
2. 恢复性司法程序性条件 | 第39-40页 |
3. 恢复性司法的适用阶段 | 第40-41页 |
4. 恢复性司法的主持者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