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的实践背景与理论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第15-16页 |
·当前动态和发展趋势概况 | 第16-17页 |
·核心内容立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拟解决主要问题 | 第17页 |
·立论基础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篇章结构安排 | 第18-19页 |
·研究手段、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研究手段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6页 |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 | 第21-22页 |
·城市住房 | 第22-23页 |
·城市保障住房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的相关研究评述 | 第26-37页 |
·国内外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研究动态 | 第26-30页 |
·当前国外城市保障住房发展动态 | 第26-27页 |
·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研究状况 | 第27-30页 |
·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相关研究状况 | 第30-36页 |
·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派 | 第30-31页 |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分异与社会分层研究 | 第31-35页 |
·不同社会阶层居住融合模式研究 | 第35-36页 |
·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研究发展趋势与展望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国内外保障住房政策和空间组织模式的经验借鉴 | 第37-46页 |
·美国的城市保障住房政策和空间组织模式 | 第37-39页 |
·美国保障住房政策 | 第37-39页 |
·美国保障住房的空间组织模式 | 第39页 |
·日本的城市保障住房政策和空间组织模式 | 第39-41页 |
·日本的保障住房政策 | 第39-40页 |
·日本的保障住房空间组织模式 | 第40-41页 |
·新加坡的城市保障住房政策和空间组织模式 | 第41-43页 |
·新加坡的保障住房政策 | 第41-42页 |
·新加坡的保障住房空间组织模式 | 第42-43页 |
·我国香港的城市保障住房政策和空间组织模式 | 第43-46页 |
·香港的保障住房政策 | 第43-44页 |
·对香港保障住房值得借鉴的经验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的分析框架 | 第46-56页 |
·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46页 |
·住房政策制度与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互动影响 | 第46-48页 |
·经济制度与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互动影响 | 第48-49页 |
·交通设施空间与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互动影响 | 第49-51页 |
·交通工具的变革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 第49页 |
·交通方式选择与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关系 | 第49-51页 |
·社会空间分异与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互动影响 | 第51-53页 |
·社会空间分异动力机制和基本特征 | 第51-52页 |
·保障住房的建设方式加剧了社会空间分异 | 第52-53页 |
·社会空间分异的社会后果 | 第53页 |
·社会中低阶层对城市保障住房的空间需求分析 | 第53-56页 |
第五章 苏州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的发展战略和优化研究 | 第56-70页 |
·苏州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的战略意义和战略目标 | 第56-57页 |
·战略意义 | 第56页 |
·战略目标 | 第56-57页 |
·苏州市保障住房政策及空间组织现状分析与评价 | 第57-63页 |
·苏州市城市发展概况 | 第57-58页 |
·苏州市住房建设现状 | 第58-60页 |
·苏州市保障住房政策以及空间组织的现状特点 | 第60-63页 |
·苏州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发展的问题与困扰 | 第63-65页 |
·政策制定方面的缺陷 | 第63-64页 |
·政策执行中的漏洞 | 第64-65页 |
·城市空间结构的低效 | 第65页 |
·苏州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整体优化思路 | 第65-67页 |
·加大保障住房周边公共设施投入 | 第65页 |
·物质环境与社区文化并重建设 | 第65-66页 |
·住区提升价值的更新开发 | 第66页 |
·强化多层次的综合服务功能 | 第66-67页 |
·苏州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优化模式及对策 | 第67-70页 |
第六章 苏州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实践与实施效应研究 | 第70-79页 |
·国内外保障住房和谐空间组织理念的发展与实践总结 | 第70-72页 |
·通过保障住房建设促进居住融合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70-71页 |
·我国保障住房混合建设方式探讨 | 第71-72页 |
·苏州市保障住房和谐空间组织模式的选择 | 第72-73页 |
·对苏州市保障住房混合建设的策略 | 第73-77页 |
·混合布局多中心空间结构 | 第73-75页 |
·合理配置保障住房空间 | 第75-76页 |
·探究交通导向的混合空间 | 第76-77页 |
·混合居住模式可行性小结 | 第77-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79-82页 |
·论文主要结论 | 第79-80页 |
·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 第80页 |
·撰写论文后的思考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附录 | 第88-94页 |
作者简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