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

城市保障住房的空间组织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6页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4-16页
     ·研究的实践背景与理论背景第14-15页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第15-16页
   ·当前动态和发展趋势概况第16-17页
   ·核心内容立论基础和研究思路第17-19页
     ·拟解决主要问题第17页
     ·立论基础第17-18页
     ·研究思路第18页
     ·篇章结构安排第18-19页
   ·研究手段、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9-21页
     ·研究手段第19-20页
     ·研究方法第20-21页
     ·技术路线第21页
   ·相关概念界定第21-26页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第21-22页
     ·城市住房第22-23页
     ·城市保障住房第23-26页
第二章 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的相关研究评述第26-37页
   ·国内外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研究动态第26-30页
     ·当前国外城市保障住房发展动态第26-27页
     ·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研究状况第27-30页
   ·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相关研究状况第30-36页
     ·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派第30-31页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分异与社会分层研究第31-35页
     ·不同社会阶层居住融合模式研究第35-36页
   ·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研究发展趋势与展望第36-37页
第三章 国内外保障住房政策和空间组织模式的经验借鉴第37-46页
   ·美国的城市保障住房政策和空间组织模式第37-39页
     ·美国保障住房政策第37-39页
     ·美国保障住房的空间组织模式第39页
   ·日本的城市保障住房政策和空间组织模式第39-41页
     ·日本的保障住房政策第39-40页
     ·日本的保障住房空间组织模式第40-41页
   ·新加坡的城市保障住房政策和空间组织模式第41-43页
     ·新加坡的保障住房政策第41-42页
     ·新加坡的保障住房空间组织模式第42-43页
   ·我国香港的城市保障住房政策和空间组织模式第43-46页
     ·香港的保障住房政策第43-44页
     ·对香港保障住房值得借鉴的经验第44-46页
第四章 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的分析框架第46-56页
   ·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分析框架的构建第46页
   ·住房政策制度与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互动影响第46-48页
   ·经济制度与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互动影响第48-49页
   ·交通设施空间与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互动影响第49-51页
     ·交通工具的变革与城市空间的关系第49页
     ·交通方式选择与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关系第49-51页
   ·社会空间分异与城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互动影响第51-53页
     ·社会空间分异动力机制和基本特征第51-52页
     ·保障住房的建设方式加剧了社会空间分异第52-53页
     ·社会空间分异的社会后果第53页
   ·社会中低阶层对城市保障住房的空间需求分析第53-56页
第五章 苏州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的发展战略和优化研究第56-70页
   ·苏州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的战略意义和战略目标第56-57页
     ·战略意义第56页
     ·战略目标第56-57页
   ·苏州市保障住房政策及空间组织现状分析与评价第57-63页
     ·苏州市城市发展概况第57-58页
     ·苏州市住房建设现状第58-60页
     ·苏州市保障住房政策以及空间组织的现状特点第60-63页
   ·苏州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发展的问题与困扰第63-65页
     ·政策制定方面的缺陷第63-64页
     ·政策执行中的漏洞第64-65页
     ·城市空间结构的低效第65页
   ·苏州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整体优化思路第65-67页
     ·加大保障住房周边公共设施投入第65页
     ·物质环境与社区文化并重建设第65-66页
     ·住区提升价值的更新开发第66页
     ·强化多层次的综合服务功能第66-67页
   ·苏州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优化模式及对策第67-70页
第六章 苏州市保障住房空间组织实践与实施效应研究第70-79页
   ·国内外保障住房和谐空间组织理念的发展与实践总结第70-72页
     ·通过保障住房建设促进居住融合的国际经验借鉴第70-71页
     ·我国保障住房混合建设方式探讨第71-72页
   ·苏州市保障住房和谐空间组织模式的选择第72-73页
   ·对苏州市保障住房混合建设的策略第73-77页
     ·混合布局多中心空间结构第73-75页
     ·合理配置保障住房空间第75-76页
     ·探究交通导向的混合空间第76-77页
   ·混合居住模式可行性小结第77-78页
   ·小结第78-79页
第七章 结语第79-82页
   ·论文主要结论第79-80页
   ·论文主要创新之处第80页
   ·撰写论文后的思考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6页
致谢第86-88页
附录第88-94页
作者简历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苏州热电行业清洁生产水平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单斜杆中心支撑钢框架强度折减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