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兼业行为的地理影响分析--以河南省上河村、阴西村、余庄村等11村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7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8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8页 |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9-21页 |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区域的选择及数据的获取 | 第21-26页 |
·研究区域的选择 | 第21-25页 |
·数据的来源 | 第25-26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32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恰亚诺夫的“小农经济行为”理论 | 第27页 |
·舒尔茨等人的“理性小农假设”理论 | 第27-28页 |
·家庭资源配置理论 | 第28-29页 |
·黄宗智的“过密化”小农理论与“拐杖”理论 | 第29-30页 |
·本文相关概念界定 | 第30-32页 |
·农业及非农业 | 第30页 |
·农业收入及非农业收入 | 第30页 |
·兼业和兼业收入 | 第30-31页 |
·地理环境 | 第31-32页 |
第3章 不同地理环境下农户兼业行为分析 | 第32-48页 |
·样本村农户兼业的总体特征 | 第32-38页 |
·样本村农户兼业发生率 | 第32-33页 |
·样本村农户兼业收入特征及收入来源 | 第33-36页 |
·农户兼业空间特征 | 第36页 |
·农户兼业时间 | 第36-37页 |
·农户兼业时的农业用地规模 | 第37页 |
·农户兼业者的自身特征 | 第37-38页 |
·不同地理环境下农户兼业行为指标比较 | 第38-42页 |
·不同地形条件下农户兼业差异比较 | 第38-39页 |
·不同区位下农户兼业差异比较 | 第39-41页 |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农区农户兼业差异比较 | 第41-42页 |
·综合地理影响因素比较 | 第42-45页 |
·地形因素和区位因素 | 第42-43页 |
·地形因素和经济因素 | 第43页 |
·区位因素和地形因素 | 第43-44页 |
·经济因素和地形因素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样本村农户兼业总体特征 | 第45-46页 |
·不同地理环境下样本村农户兼业差异 | 第46-48页 |
第4章 农户兼业的地理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58页 |
·农户层次分析 | 第48-54页 |
·农户兼业收入影响因素的定量测度 | 第48-50页 |
·构建模型 | 第48-49页 |
·模型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影响农户兼业的地理因素分析 | 第50-54页 |
·构建模型 | 第50-53页 |
·各因素的影响作用分析 | 第53-54页 |
·村域层次分析 | 第54-56页 |
·村兼业发生率影响因素的定量模型 | 第54-55页 |
·各因素的影响作用分析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结论与启示 | 第58-64页 |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理论启示 | 第59-60页 |
·政策建议 | 第60-61页 |
·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后记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