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脏腑病证论文--心系病证论文--失眠、健忘论文

失眠症伤寒六经辨治规律探讨及临床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9页
引言第19-21页
第一部分 文献理论研究第21-33页
 1 流行病学第21页
 2 临床表现第21页
 3 诊断标准第21-22页
 4 分类分型第22-23页
   ·现代医学分类第22页
   ·中医学辨证分型第22-23页
 5 祖国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第23-28页
   ·失眠症病名考略第23页
   ·睡眠的生理特征第23页
   ·失眠症病因病机第23-24页
   ·历代医家对失眠症的辨证论治第24-28页
 6 仲景《伤寒论》论失眠的研究概述第28-30页
   ·仲景论失眠症的病证含义异同辨析第28-29页
   ·仲景论失眠症病机与《内经》的异同辨析第29-30页
 7 伤寒六经辨治失眠症的临床研究概述第30-33页
第二部分 失眠症的伤寒六经辨治规律探讨第33-64页
 1 六经辨治失眠症的生理病理机制第33-34页
   ·六经与睡眠的生理机制第33页
   ·六经与睡眠的病理机制第33-34页
 2 失眠症六经辨治的证治规律探讨第34-52页
   ·太阳病失眠症的六经辨治第34-36页
   ·阳明病失眠症的六经辨治第36-39页
   ·少阳病失眠症的六经辨治第39-43页
   ·太阴病失眠症的六经辨治第43-45页
   ·少阴病失眠症的六经辨治第45-49页
   ·厥阴病失眠症的六经辨治第49-52页
 3 分析与讨论第52-64页
   ·"心脑共主神明,共调睡眠"是仲景学说的扩展第52-53页
   ·以仲景学说认识失眠,体现六经辨治的理论特色第53-58页
   ·从伤寒六经论治失眠,独具系统完整的辨治特点第58-64页
第三部分 失眠症六经辨治的临床研究第64-81页
 研究一 失眠症六经证候调查第64-70页
  1 对象与方法第64-65页
   ·调查对象第64页
   ·调查病例样本数第64页
   ·诊断标准第64页
   ·纳入标准第64页
   ·排除标准第64-65页
   ·调查内容第65页
   ·调查表第65页
   ·调查方法第65页
   ·资料处理分析第65页
  2 结果第65-69页
   ·病例入组情况第65页
   ·一般资料第65-66页
   ·失眠症六经主症第66-67页
   ·失眠症六经辨证证候分布第67-69页
  3 分析与讨论第69-70页
 研究二 失眠症六经辨治临床观察第70-81页
  1 对象与方法第70-72页
   ·病例选择第70页
   ·诊断标准第70页
   ·纳入标准第70页
   ·排除标准第70页
   ·观察指标第70-71页
   ·分组方法第71页
   ·给药方法第71页
   ·治疗疗程第71-72页
   ·疗效评定标准第72页
   ·统计学方法第72页
  2 结果第72-78页
   ·一般资料第72页
   ·六经主要证型主要症状分布及疗效评价第72-78页
  3 分析与讨论第78-80页
   ·六经辨治失眠症,临证具有整体全局优势和动态变化特征第78-79页
   ·失眠症六经论治,须"三阴并治,善调营卫,注重枢机"第79页
   ·失眠症六经论治,对于改善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具有良好优势第79-80页
  4 存在的问题和前景展望第80-81页
结语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92页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活动情况第92-93页
附录第93-118页
 附件1 失眠症六经证候规律调查表第93-99页
 附件2 失眠症六经辨治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第99-108页
 附件3 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第108-111页
 附件4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第111-112页
 附件5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第112-114页
 附件6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调查表第114-115页
 附件7 不良事件记录表第115-116页
 附件8 临床观察量表填写说明第116-118页
致谢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化瘤汤治疗子宫肌瘤的中医临床研究
下一篇:香莲制剂外用治疗足癣的临床研究及评价指标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