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3-21页 |
·论文选题的依据 | 第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预期目标 | 第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国外有关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国外有关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2 概念的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21-36页 |
·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及相关理论 | 第21-28页 |
·心理健康的概念 | 第21-22页 |
·心理健康的标准 | 第22-24页 |
·有关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学说 | 第24-28页 |
·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 第24-26页 |
·人本主义理论 | 第26-27页 |
·认知学派的理论 | 第27-28页 |
·体育活动的概念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28-30页 |
·体育活动的概念 | 第28页 |
·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28-30页 |
·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理论 | 第30-31页 |
·认知行为假说 | 第30页 |
·社会交互作用假说 | 第30页 |
·分散注意力假说 | 第30页 |
·心血管功能假说 | 第30-31页 |
·胺假说 | 第31页 |
·内啡肽假说 | 第31页 |
·灾区及灾民的概念 | 第31页 |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 第31-33页 |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 第33-36页 |
·主观因素影响 | 第33-34页 |
·个体人生观对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大影响 | 第33页 |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 | 第33页 |
·生理和个性结构发展不完整 | 第33页 |
·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引起的困惑和不安 | 第33-34页 |
·客观因素影响 | 第34-36页 |
·亲人、朋友在灾难中受伤或去世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第34页 |
·人际交往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 第34页 |
·生活环境突然改变的影响 | 第34-35页 |
·社会的迅速发展变化与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滞后 | 第35-36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36-39页 |
·研究对象 | 第36页 |
·研究方法 | 第36-39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36页 |
·心理测量法 | 第36页 |
·实验法 | 第36-39页 |
·实验前的准备 | 第36页 |
·实验时间 | 第36-37页 |
·实验具体步骤 | 第37-39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实验前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 第39-42页 |
·SCL—45 总分的描述统计分析 | 第39-40页 |
·SCL—45 各因子分均分的阳性检出及比例分布 | 第40页 |
·SCL—45 各因子人数分布情况统计分析 | 第40-41页 |
·实验前中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统计分析 | 第41-42页 |
·实验后试验组心理健康状况 | 第42-46页 |
·实验前后试验组SCL—45 各项因子分的比较分析 | 第42-44页 |
·实验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 第44-46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6页 |
·体育活动对改善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性作用 | 第46页 |
·实验后试验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转变明显好于对照组 | 第46页 |
·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 第46页 |
·建议 | 第46-48页 |
·建立针对体育活动对中学生的灾后心理健康促进理念 | 第46页 |
·体育教学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第46-47页 |
·努力避免或减少社会环境对受灾中学生的消极心理影响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录A 症状自评量表 | 第52-54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