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3页 |
第一章 “法律”与“文学”之关联模式:从现代到后现代 | 第13-29页 |
第一节 “法律”与“文学”诸关联模式 | 第13-26页 |
一、边缘交叉模式 | 第15-18页 |
二、文本/理论模式 | 第18-20页 |
三、经典四分模式 | 第20-23页 |
四、同一模式 | 第23-26页 |
第二节 “法律”与“文学”诸关联模式之关联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法律与文学”之精神底蕴:后现代主义哲学 | 第29-55页 |
第一节 “法律与文学”归属之激辩 | 第29-32页 |
第二节 理解后现代(法学)与“法律与文学” | 第32-40页 |
一、对后现代(法学)之“非定义化”理解 | 第33-36页 |
二、对后现代(法学)之“非时代化”理解 | 第36-38页 |
三、对“法律与文学”之“整体化”理解 | 第38-40页 |
第三节 “法律与文学”之后现代立论基础 | 第40-55页 |
一、“法律与文学”立论基础之后现代性及其理解模式 | 第40-44页 |
二、“法律与文学”之间接性后现代哲学基础 | 第44-50页 |
三、“法律与文学”之直接性后现代哲学基础 | 第50-55页 |
第三章 “法律与文学”之论域风格:后现代特质之表现 | 第55-65页 |
第一节 “法律与文学”之两大论域 | 第55-56页 |
第二节 “文学中的法律”之研究范式及其后现代特质 | 第56-60页 |
第三节 “作为文学的法律”之研究范式及其后现代特质 | 第60-65页 |
第四章 “法律与文学”之现实关照:后现代法学在中国 | 第65-83页 |
第一节 回应与推进:中国“法律与文学”研究之展开 | 第65-70页 |
一、法学领域之回应 | 第66-68页 |
二、文学领域之推进 | 第68-70页 |
第二节 困惑与限度:中国“法律与文学”研究之瓶颈 | 第70-73页 |
第三节 价值与启示:中国“法律与文学”研究之意义 | 第73-83页 |
一、作为“教育手段”的“法律与文学” | 第74-76页 |
二、作为“研究视角”的“法律与文学” | 第76-78页 |
三、作为“普法工具”的“法律与文学” | 第78-80页 |
四、作为“智识增量”的“法律与文学” | 第80-83页 |
结语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后记 | 第89-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