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论文的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论文的写作思路 | 第16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 第2章 民办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 第19-30页 |
| ·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 第19-21页 |
| ·美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 第19-20页 |
| ·英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 第20页 |
| ·法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 第20页 |
| ·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 第20-21页 |
| ·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 第21-28页 |
| ·应用型人才特征 | 第21-23页 |
| ·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第23-28页 |
| ·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 第28-29页 |
| ·教学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支撑体系 | 第28页 |
| ·教学内容体系没有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 第28页 |
| ·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尚未建立起来 | 第28-29页 |
| ·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念和模式不适应现实需要 | 第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3章 民办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 第30-39页 |
| ·国外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借鉴 | 第30-32页 |
| ·民办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 第32-33页 |
| ·民办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原则 | 第33-34页 |
| ·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 第34-38页 |
| ·知识体系分析 | 第35-36页 |
| ·能力体系分析 | 第36页 |
| ·综合素质体系分析 | 第36-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4章 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评价研究 | 第39-54页 |
|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评价目标 | 第39页 |
|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9-40页 |
|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9-40页 |
|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0页 |
|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模型构建 | 第40-45页 |
| ·基于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0-44页 |
| ·用模糊评价法进行单因素评价 | 第44-45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5页 |
| ·实证研究——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例 | 第45-53页 |
| ·黑龙江东方学院简介 | 第45-47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7-50页 |
|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 | 第50-52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5章 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对策 | 第54-59页 |
| ·加大政策倾斜与扶持 | 第54页 |
| ·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 第54-55页 |
|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 第55-56页 |
|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实行有效的校内实训 | 第56-57页 |
| ·适应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 | 第57页 |
| ·强化职业证书培训 | 第57-58页 |
|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 第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结论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附录 | 第65-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个人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