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杏南区PI油层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3页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二、剩余油分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及技术 | 第10-11页 |
四、主要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五、所做工作及主要成果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16页 |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13-14页 |
·构造形态及特征 | 第14页 |
·区域沉积特征 | 第14-15页 |
·开发背景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 第16-21页 |
·地质因素 | 第16-18页 |
·沉积微相 | 第16页 |
·沉积单元 | 第16-17页 |
·沉积韵律 | 第17页 |
·渗透率差异 | 第17页 |
·非均质性 | 第17页 |
·储层孔隙结构 | 第17页 |
·夹层 | 第17-18页 |
·裂缝 | 第18页 |
·微结构和封闭断层 | 第18页 |
·开发因素 | 第18-21页 |
·井网影响 | 第19页 |
·岩石润湿性 | 第19页 |
·指进发育程度 | 第19-20页 |
·注入速度和注入方式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沉积特征及剩余油分布 | 第21-37页 |
·沉积相类型及其识别标志 | 第21-26页 |
·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 | 第21-23页 |
·三角洲内前缘亚相 | 第23-24页 |
·三角洲外前缘亚相 | 第24-26页 |
·湖岸线、内外前缘线和砂岩尖灭线的识别特征 | 第26-27页 |
·湖岸线的确定 | 第26-27页 |
·内外前缘线的确定 | 第27页 |
·砂岩尖灭线的确定 | 第27页 |
·各种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 | 第27-28页 |
·沉积相展布特征分析 | 第28-31页 |
·剖面沉积相分析 | 第28-29页 |
·平面沉积相分析 | 第29-31页 |
·湖岸线演化 | 第31-35页 |
·沉积相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储层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 第37-56页 |
·平面非均质性 | 第37-45页 |
·平面非均质性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杏南区PI 油层组平面非均质性 | 第38-45页 |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 | 第45-52页 |
·层内非均质性研究内容 | 第46-49页 |
·杏南区PI 油层组层内非均质性 | 第49-52页 |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 | 第52-53页 |
·层间非均质性研究内容 | 第53页 |
·杏南地区层间非均质性研究 | 第53页 |
·杏南区储层非均质性和剩余油分布关系研究 | 第53-56页 |
第五章 微观孔隙结构与剩余油分布 | 第56-62页 |
·孔隙结构特征及分类 | 第56-57页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56-57页 |
·孔隙结构分类 | 第57页 |
·孔隙结构类型分布特征 | 第57-58页 |
·不同孔隙结构中微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58-60页 |
·微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 第60-62页 |
第六章 剩余油分布预测和提高注水油田采收率对策 | 第62-67页 |
·杏南区油藏注水开发状况 | 第62-63页 |
·大庆油田杏南开发区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 | 第63-64页 |
·提高剩余油富集区预测精度 | 第64-65页 |
·提高注水油田采收率对策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详细摘要 | 第74-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