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3-23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3-14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3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3页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3页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3-14页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第14页 |
1.6 病例中止标准 | 第14页 |
1.7 病例脱落标准 | 第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1 样本量估算 | 第14页 |
2.2 设计方案及分组 | 第14页 |
2.3 临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4 观察疗程 | 第15页 |
3 观察指标及技术路线图 | 第15-17页 |
3.1 一般项目 | 第15页 |
3.2 安全性指标 | 第15页 |
3.3 疗效评价指标 | 第15页 |
3.4 不良反应 | 第15-16页 |
3.5 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4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7页 |
4.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17页 |
4.2 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 第17页 |
5 统计方法 | 第17页 |
6 结果 | 第17-23页 |
6.1 病例完成情况 | 第17页 |
6.2 受试者基线数据情况 | 第17-18页 |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常规、尿沉渣及24h尿蛋白定量比较 | 第18页 |
6.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LEDAI评分比较 | 第18页 |
6.5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评价 | 第18-19页 |
6.6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第19页 |
6.7 临床疗效评价 | 第19页 |
6.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 第19-20页 |
6.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代谢、血黏度比较 | 第20页 |
6.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 | 第20-21页 |
6.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比较 | 第21页 |
6.1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比较 | 第21-22页 |
6.13 不良反应比较 | 第22-23页 |
第二部分 讨论 | 第23-37页 |
1 西医学认识 | 第23-27页 |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与血液高凝状态 | 第23页 |
1.2 狼疮性肾炎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病机理 | 第23-25页 |
1.3 血液高凝状态的干预意义及治疗现状 | 第25-26页 |
1.4 血液高凝状态检测指标 | 第26-27页 |
2 中医学认识 | 第27-34页 |
2.1 中医学归属 | 第27页 |
2.2 中医学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7-28页 |
2.3 狼疮性肾炎的辨证分期治疗 | 第28-30页 |
2.4 补肾活血法干预狼疮性肾炎的中医理论基础 | 第30-31页 |
2.5 补肾活血法干预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 | 第31-32页 |
2.6 选方依据 | 第32页 |
2.7 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第32-34页 |
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3.1 一般情况分析 | 第34页 |
3.2 补肾活血法有助于改善 LN 炎症及免疫指标 | 第34页 |
3.3 补肾活血法有助于改善 LN 血液高凝倾向 | 第34页 |
3.4 补肾活血法可以改善肾脏病变情况,降低 LN 疾病活动度 | 第34-35页 |
3.5 补肾活血法可以改善 LN 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疗效 | 第35页 |
3.6 补肾活血法有助于减少 LN 西医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 | 第35页 |
4 中止及脱落病例分析 | 第35-36页 |
5 不足之处 | 第36页 |
6 展望 | 第36-37页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附录 | 第44-59页 |
附录1 文献综述 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第44-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2 2009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的SLE分类标准 | 第49-50页 |
附录3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标准(SLEDAI) | 第50-52页 |
附录4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症状评分标准 | 第52-54页 |
附录5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54-58页 |
附录6 伦理审查批件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