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论文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提要第1-8页
第1章 绪论第8-23页
   ·选题背景第8-9页
   ·研究意义第9-10页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0-13页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第10-11页
     ·研究方法第11-13页
   ·相关理论综述第13-23页
     ·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第13-14页
     ·创新理论第14-18页
     ·人力资本理论第18-23页
第2章 国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及我国存在的问题第23-34页
   ·国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第23-28页
     ·美国大学自由的教育方式第23-25页
     ·德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分析第25-26页
     ·日本的人才培养模式第26-27页
     ·法国的人才培养模式第27-28页
   ·国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第28-29页
     ·灵活生动的课程教学第28页
     ·重视实践性教学第28页
     ·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第28-29页
     ·注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第29页
     ·构筑新的教育理念第29页
     ·树立新的教育思想第29页
   ·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第29-34页
     ·重知识传承,轻实践能力培养第30-31页
     ·重知识继承,轻创新能力培养第31页
     ·教育观念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第31-32页
     ·趋利性教育,忽视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第32-33页
     ·高校教师自身素质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第33-34页
第3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相互作用分析第34-45页
   ·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系统的关系第34-35页
     ·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第34页
     ·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第34-35页
   ·创新人才的含义和类型第35-40页
     ·创新人才的内涵第35-38页
     ·创新人才的类型第38-40页
   ·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相互作用框架第40-45页
     ·创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第42页
     ·创新人才培养是构筑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第42-43页
     ·创新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43-45页
第4章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第45-63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第45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第45-47页
     ·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原则第45-46页
     ·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第46页
     ·满足社会需要原则第46-47页
     ·创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第47页
   ·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47-54页
     ·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第48-49页
     ·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形式和方法第49-54页
   ·科研机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54-58页
     ·科研机构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第54-55页
     ·科研机构创新人才培养的形式和方法第55-58页
   ·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58-63页
     ·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第58-59页
     ·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形式和方法第59-63页
第5章 基于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策第63-81页
   ·吉林省经济发展概况第63-64页
   ·吉林省创新人才区域分析第64-70页
     ·与周边省市科技人才的比较分析第64-66页
     ·吉林省各市科技人才比较分析第66-68页
     ·吉林省各行业科技人才比较分析第68-70页
   ·吉林省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第70-76页
     ·吉林省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优势第70-72页
     ·吉林省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第72-76页
   ·基于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策第76-81页
结论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6-87页
致谢第87-88页
摘要第88-90页
Abstract第90-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归属感--以养老机构环境因素为视角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趋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