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地下水论文

地下水污染物的传播方式与治理方法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4页
   ·地下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第10页
   ·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必要性第10-11页
   ·我国地下水资源面临的问题第11-13页
     ·地下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第11-12页
     ·地下水污染现象十分严重第12-13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第13页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3-14页
第二章 国内外地下水利用与保护状况及危害表现第14-21页
   ·中国地下水利用现状第14页
   ·中国地下水污染迁移研究现状第14-15页
   ·国外地下水污染迁移研究进展第15-17页
   ·国外地下水保护与治理状况第17-18页
   ·地下水污染的几种形式第18-21页
     ·工业污染物第18页
     ·农业污染物第18-19页
     ·生活污染物第19页
     ·矿业污染物第19页
     ·自然界污染物第19页
     ·人工回灌第19-21页
第三章 迁移过程与机理第21-45页
   ·均质介质中不起反应的成分第21-25页
   ·非均质介质中不起反应的成分第25-30页
   ·反应成分的迁移第30-37页
   ·污染物在裂隙介质中的迁移第37-41页
   ·石油的漏泄与溢出第41-45页
第四章 治理方法第45-59页
   ·抽出处理修复技术第45-47页
     ·抽出处理修复技术的概念第45页
     ·抽出处理修复技术的方法第45-46页
     ·抽出处理修复技术的特点第46-47页
     ·抽出处理修复技术方法及治理目标第47页
   ·监测自然衰减修复技术第47-49页
     ·监测自然衰减修复技术的概念第47页
     ·监测自然衰减修复技术的方法第47-48页
     ·监测自然衰减修复技术的特点第48-49页
     ·监测自然衰减修复技术的监测目的第49页
     ·监测自然衰减修复技的治理目标第49页
   ·原位修复技术第49-53页
     ·渗透性反应修复技术第49-52页
     ·空气注入修复技术第52-53页
   ·石油类污染物的治理第53-57页
     ·物理处理法第53-54页
     ·水力控制法第54页
     ·原位处理法第54页
     ·原位化学氧化(In-Situchemicaloxidation,ISCO)第54-55页
     ·渗透反应格栅技术(PermeableReactiveBarrier,PRB)第55页
     ·地下水曝气法(AirSparging,AS)第55页
     ·生物恢复技术第55-56页
     ·综合处理法第56-57页
   ·各种修复技术的综合比较第57页
   ·污染物质的简略分类第57-59页
     ·不发生吸附反应的污染物第58页
     ·发生吸附反应的污染物第58-59页
第五章 参数的测定第59-64页
   ·流速的测定第59-61页
   ·弥散系数第61页
   ·化学分配第61-64页
     ·热动力学平衡计算方法第62页
     ·实验室计算方法第62-63页
     ·分批试验方法第63页
     ·直接研究法第63-64页
结论和建议第64-66页
 结论第64-65页
 存在问题和建议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化学氧化法处理城市垃圾渗滤液研究
下一篇:西安凹陷热储流体环境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演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