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1.前言 | 第10-25页 |
·数量性状基础的研究 | 第10-18页 |
·传统数量遗传学的建立 | 第10-11页 |
·现代数量遗传学的发展 | 第11-16页 |
·分子标记的类型 | 第12页 |
·作图群体的构建 | 第12-13页 |
·构建QTL图谱的方法 | 第13-15页 |
·QTL的效应和互作 | 第15-16页 |
·数量遗传研究的利用 | 第16-17页 |
·基因聚合 | 第16页 |
·数量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16-17页 |
·数量遗传基础研究的挑战和展望 | 第17-18页 |
·植物雄性不育的研究 | 第18-23页 |
·小麦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的类型 | 第18页 |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理论的研究 | 第18-19页 |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育性遗传研究 | 第19-20页 |
·植物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定位的研究 | 第20-23页 |
·BSA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的研究 | 第20-21页 |
·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定位的研究 | 第21-23页 |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定位的研究 | 第23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2.材料和方法 | 第25-32页 |
·供试小麦材料 | 第25页 |
·试验方法 | 第25-32页 |
·材料的表型测定:育性的调查,鉴定 | 第25-26页 |
·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 第26-29页 |
·DNA提取及构建混合池 | 第29-30页 |
·SSR分析 | 第30-31页 |
·PAGE电泳 | 第31页 |
·SSR标记的带型记录 | 第31-32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32-44页 |
·亲本、F_1、F_2和F_(2:3)的育性分布 | 第32-33页 |
·F_2群体和F_(2:3)家系的育性分布特征 | 第33-35页 |
·最适合遗传模型的选择 | 第35-38页 |
·遗传参数估计 | 第38-40页 |
·亲本间多态性引物筛选 | 第40-43页 |
·BSA分析 | 第43-44页 |
4.讨论 | 第44-49页 |
·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 | 第44-45页 |
·小麦温光敏不育基因研究的复杂性 | 第45页 |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转换 | 第45-46页 |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育性基因作用模式 | 第46-47页 |
·BSA筛选 | 第47-48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8页 |
·下一步的工作设想 | 第48-49页 |
5.结论 | 第49-50页 |
·BS366的育性稳定性分析 | 第49页 |
·BS366的遗传模型分析 | 第49页 |
·BS366的遗传效应分析 | 第49页 |
·BS366/C_R147间多态性筛选和BSA分析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