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7号染色体抗病位点的精细定位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36页 |
| ·玉米粗缩病概述 | 第13-18页 |
| ·玉米粗缩病危害 | 第13-14页 |
| ·发病症状和病原鉴定 | 第14页 |
| ·玉米粗缩病病毒的分布与鉴定 | 第14-15页 |
| ·玉米粗缩病的传毒媒介及发病规律 | 第15-17页 |
| ·玉米粗缩病的传毒媒介 | 第15-16页 |
| ·玉米粗缩病的发病规律 | 第16-17页 |
|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 | 第17-18页 |
| ·玉米粗缩病抗性的鉴定及遗传研究 | 第18-22页 |
| ·玉米粗缩病的分级标准 | 第18-19页 |
| ·玉米粗缩病的种质资源鉴定 | 第19-20页 |
| ·人工接种鉴定 | 第20-21页 |
| ·玉米粗缩病的遗传研究 | 第21-22页 |
| ·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 第22-30页 |
| ·分子标记技术及应用 | 第22-24页 |
| ·玉米遗传连锁图谱 | 第24-26页 |
| ·植物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 第26-30页 |
| ·植物抗病基因克隆进展 | 第26-29页 |
| ·植物抗病基因作用机制 | 第29-30页 |
| ·玉米抗病基因定位与克隆研究 | 第30-34页 |
| ·玉米抗病基因定位研究的现状 | 第30-31页 |
| ·玉米粗缩病抗病基因定位研究 | 第31-33页 |
| ·玉米抗病基因克隆及策略 | 第33-34页 |
| ·本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 第34-36页 |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36-43页 |
| ·实验材料及抗病性鉴定 | 第36-37页 |
| ·亲本材料和作图群体 | 第36页 |
| ·植株抗病性鉴定 | 第36-37页 |
| ·抗性遗传分析 | 第37页 |
| ·玉米叶片DNA的提取和纯化 | 第37-38页 |
| ·RAPD分析 | 第38-39页 |
| ·DNA模板与RAPD引物 | 第38页 |
| ·RAPD反应体系与反应程序 | 第38页 |
| ·RAPD引物的筛选 | 第38-39页 |
| ·PCR产物的回收、克隆及测序 | 第39页 |
| ·F_2群体SSR局部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39-42页 |
| ·新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9页 |
| ·SS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 第39-40页 |
|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分析 | 第40-41页 |
| ·SSR引物筛选 | 第41页 |
| ·F2群体单株分析及电泳带谱的数字化 | 第41页 |
| ·构建SSR标记局部遗传连锁图谱 | 第41-42页 |
| ·7号染色体位点抗病基因的SSR标记定位 | 第42页 |
| ·候选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2页 |
| ·三引物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见附录) | 第42-43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3-57页 |
| ·植株抗病性鉴定 | 第43页 |
| ·RAPD标记分析 | 第43-47页 |
| ·筛选RAPD标记 | 第43-45页 |
| ·定位群体的RAPD分析 | 第45-47页 |
| ·F_2群体SSR局部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47-51页 |
| ·SSR标记的多态性 | 第47-49页 |
| ·局部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49-51页 |
| ·7号染色体抗病位点的SSR标记定位 | 第51-53页 |
| ·覆盖7号抗病位点的物理图谱的构建 | 第53-54页 |
| ·候选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4-57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57-63页 |
| ·玉米粗缩病抗病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57-60页 |
| ·候选基因的功能验证 | 第60-62页 |
|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前景 | 第62-63页 |
| 附录 | 第6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7-88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