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随机包标记的不重复标记追踪模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8页 |
·研究的意义及背景 | 第13-14页 |
·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的危害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攻击预防措施 | 第14-15页 |
·攻击响应措施 | 第15-16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第2章 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及其攻击源追踪技术 | 第18-32页 |
·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原理 | 第18-20页 |
·DDoS 攻击概述 | 第18页 |
·DDoS 攻击的组成 | 第18-19页 |
·DDoS 攻击的一般过程 | 第19-20页 |
·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的分类 | 第20-22页 |
·按照攻击手段分类 | 第21页 |
·按照攻击策略分类 | 第21-22页 |
·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的攻击工具和发展趋势 | 第22-24页 |
·常见的DDoS 攻击工具 | 第22-23页 |
·DDoS 攻击的发展趋势 | 第23-24页 |
·攻击源追踪技术概述 | 第24-26页 |
·攻击源追踪技术的定义 | 第24-25页 |
·攻击源追踪技术的基本假设 | 第25-26页 |
·主要的攻击源追踪技术分析与比较 | 第26-31页 |
·手动追踪法 | 第26页 |
·路由器日志法 | 第26-27页 |
·基于ICMP 的追踪方法 | 第27-28页 |
·包标记方法 | 第28-30页 |
·攻击源追踪技术的比较分析 | 第30页 |
·攻击源追踪技术面临的问题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基于随机包标记的不重复标记追踪模型 | 第32-43页 |
·攻击源追踪系统的设计目标 | 第32-33页 |
·现实目标 | 第32-33页 |
·理想目标 | 第33页 |
·不重复标记的攻击源追踪模型概述 | 第33-36页 |
·模型的提出 | 第33-35页 |
·模型的基本假设与思路 | 第35-36页 |
·模型的包标记原理 | 第36-39页 |
·标记信息的存放 | 第36-37页 |
·基于随机包标记法的不重复标记算法 | 第37-39页 |
·模型的追踪原理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模型性能分析与仿真实验 | 第43-57页 |
·相关定义 | 第43-44页 |
·算法性能分析 | 第44-49页 |
·收敛性 | 第44-45页 |
·稳定性 | 第45-47页 |
·确认请求包的分析 | 第47-49页 |
·安全性分析 | 第49页 |
·仿真实验 | 第49-56页 |
·模拟平台概述 | 第49页 |
·NS-2 体系结构 | 第49-50页 |
·NS-2 工作原理 | 第50-52页 |
·仿真过程 | 第52-55页 |
·实验结果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总结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