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拓扑法的配电网状态估计可观性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Agent 与多Agent 系统 | 第8-12页 |
| ·Agent 定义 | 第8-9页 |
| ·Agent 属性 | 第9-10页 |
| ·Agent 结构 | 第10页 |
| ·多Agent 系统 | 第10-12页 |
| ·配电网可观性分析 | 第12-14页 |
| ·配电网的特点 | 第12页 |
| ·可观性分析 | 第12-13页 |
| ·可观性分析算法的分类 | 第13页 |
| ·电网可观性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配电网状态估计 | 第15-22页 |
| ·引言 | 第15-16页 |
| ·状态估计原理 | 第16-18页 |
| ·典型配电网状态估计算法比较 | 第18-21页 |
| ·配电网状态估计常见算法 | 第20页 |
| ·基于量测变换的算法 | 第20页 |
| ·基于支路功率的算法 | 第20-21页 |
| ·基于支路电流的算法 | 第21页 |
| ·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配电网馈线分割 | 第22-31页 |
| ·引言 | 第22页 |
| ·形成加权的深度优先搜索树 | 第22-24页 |
| ·将网络分割为连通的且规模基本相同的子网络 | 第24-27页 |
| ·IEEE34 节点系统验证 | 第27-29页 |
| ·结论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电力系统可观性分析方法 | 第31-40页 |
| ·电力系统可观性的定义 | 第31-35页 |
| ·代数可观 | 第31页 |
| ·拓扑可观 | 第31页 |
| ·虚拟量测 | 第31-32页 |
| ·伪量测 | 第32-35页 |
| ·可观性分析方法综述 | 第35-36页 |
| ·添加伪量测的可观性分析方法 | 第36页 |
| ·基于图论深度优先搜索的可观性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 ·拓扑-数值可观性分析方法 | 第37-39页 |
| ·网络的拓扑性质 | 第37-38页 |
| ·可观测性分析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五章 基于潮流定解条件的配电网可观测性分析 | 第40-61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利用支路功率形成量测岛 | 第40页 |
| ·量测岛间合并的理论分析 | 第40-45页 |
| ·可观测性判定条件 | 第40-41页 |
| ·量测岛间合并的基本概念 | 第41页 |
| ·合并准则 | 第41-43页 |
| ·注入量测不可用问题 | 第43-44页 |
| ·注入量测可用准则 | 第44-45页 |
| ·利用节点电压幅值确定全岛状态变量 | 第45-50页 |
| ·活岛的基本性质 | 第45-48页 |
| ·死岛的基本性质 | 第48-50页 |
| ·算法流程及实例验证 | 第50-59页 |
| ·算法流程图 | 第51页 |
| ·用java 语言编写程序对实例分析 | 第51-55页 |
| ·量测配置对可观测性的影响探索 | 第55-59页 |
| ·当系统不可观测时的处理方法 | 第59页 |
| ·小结 | 第59-6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 ·结论 | 第61页 |
| ·展望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附录Ⅰ | 第66-73页 |
| 附录Ⅱ | 第73-81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