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FDM和波束形成的空时分组编码性能仿真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多天线与空时编码技术 | 第13-14页 |
|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 第14-16页 |
| ·波束形成技术 | 第16-17页 |
|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17-19页 |
| 第2章 空时编码技术 | 第19-35页 |
| ·概述 | 第19-20页 |
| ·几种典型的空时编码 | 第20-26页 |
| ·空时网格码 | 第20-21页 |
| ·空时分层码 | 第21-23页 |
| ·空时分组码 | 第23-25页 |
| ·差分空时分组码 | 第25页 |
| ·空时Turbo码 | 第25-26页 |
| ·各种空时编码技术的比较 | 第26页 |
| ·空时分组码仿真技术 | 第26-34页 |
| ·两发一收空时分组码算法 | 第26-29页 |
| ·两发多收空时分组码算法 | 第29-30页 |
| ·空时分组码的性能分析 | 第30-31页 |
| ·空时分组码的仿真实现 | 第31-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结合波束形成技术的空时分组编码 | 第35-45页 |
| ·波束形成技术概述 | 第35-36页 |
| ·典型的波束形成准则和算法 | 第36-39页 |
| ·MMSE和MV准则 | 第36-38页 |
| ·LMS算法 | 第38-39页 |
| ·固定波束形成 | 第39-40页 |
| ·结合波束形成的空时分组编码系统 | 第40-42页 |
| ·研究背景 | 第40-41页 |
| ·系统模型 | 第41-42页 |
|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4章 基于OFDM的空时分组编码 | 第45-58页 |
| ·OFDM的基本原理 | 第45-49页 |
| ·基于OFDM的空时分组编码系统模型 | 第49-51页 |
| ·发送端信号处理 | 第50页 |
| ·接收端信号处理 | 第50-51页 |
| ·误码率分析 | 第51-53页 |
| ·仿真分析 | 第53-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58-59页 |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