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丘陵区降雨侵蚀与输沙特征
| 致谢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8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 ·研究进展 | 第17-27页 |
| ·紫色丘陵区土壤侵蚀影响因素研究 | 第17-21页 |
| ·紫色丘陵区土壤侵蚀规律研究 | 第21页 |
| ·紫色丘陵区土壤抗蚀性研究 | 第21-22页 |
| ·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在紫色丘陵区研究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 ·核素示踪技术在紫色丘陵区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 | 第24页 |
| ·河流输沙与泥沙输移研究 | 第24-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8-4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研究区的划分 | 第29-31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31-37页 |
| ·气候 | 第31-32页 |
| ·植被 | 第32页 |
| ·地质地貌 | 第32-33页 |
| ·土壤 | 第33-34页 |
| ·社会经济 | 第34-37页 |
| ·资料来源 | 第37-39页 |
| ·降雨资料 | 第37页 |
| ·图件资料 | 第37页 |
| ·水文泥沙及径流小区资料 | 第37-39页 |
| ·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降雨量与降雨侵蚀力特征 | 第41-56页 |
| ·降雨量特征 | 第41-45页 |
| ·降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41-42页 |
| ·降雨量的年内分配 | 第42-43页 |
| ·降雨量的年际变化 | 第43-44页 |
| ·不同量级降雨的出现次数 | 第44-45页 |
| ·侵蚀性降雨 | 第45-50页 |
| ·侵蚀性雨量标准的确定 | 第46-47页 |
| ·侵蚀性降雨的年内分布与侵蚀特征 | 第47-49页 |
| ·侵蚀性降雨的量级分布与侵蚀特征 | 第49-50页 |
| ·降雨侵蚀力 | 第50-55页 |
| ·R值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52页 |
| ·R值的年内分布 | 第52-53页 |
| ·R值的年际分布 | 第53-54页 |
| ·R值的雨量分布 | 第54-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第四章 土壤侵蚀特征 | 第56-77页 |
| ·不同降雨条件下地形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 第56-62页 |
| ·坡度 | 第56-58页 |
| ·坡长 | 第58-61页 |
| ·降雨、坡度与坡长的综合作用 | 第61-62页 |
| ·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 第62-70页 |
| ·耕作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 第62-66页 |
| ·林草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 第66-67页 |
|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 第67-70页 |
| ·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侵蚀特征 | 第70-76页 |
| ·休闲地 | 第70-71页 |
| ·农耕地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 第71-72页 |
| ·草地 | 第72-74页 |
| ·林地 | 第74-76页 |
| ·小结 | 第76-77页 |
| 第五章 河流输沙特征 | 第77-98页 |
| ·水文控制站的分布 | 第77-79页 |
| ·输沙量的空间变化特征 | 第79-83页 |
| ·嘉陵江干流中游流域 | 第79-80页 |
| ·渠江流域 | 第80-81页 |
| ·涪江流域 | 第81-83页 |
| ·输沙量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83-86页 |
| ·嘉陵江中游干流流域 | 第83-84页 |
| ·渠江流域 | 第84-85页 |
| ·涪江流域 | 第85-86页 |
| ·涪江流域河段典型断面冲淤变化 | 第86-91页 |
| ·涪江流域泥沙输移比分析 | 第91-96页 |
| ·土壤侵蚀量的获取 | 第92-94页 |
| ·涪江流域水文站控制区的泥沙输移比 | 第94-95页 |
| ·讨论 | 第95-96页 |
| ·小结 | 第96-98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98-102页 |
| ·降雨量与降雨侵蚀力 | 第98-99页 |
| ·坡面土壤侵蚀特征 | 第99-100页 |
| ·河流输沙特征 | 第100-101页 |
| ·问题与讨论 | 第101-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13页 |
| 作者简介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