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 ·土壤水分入渗模型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土壤水动力参数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杨凌包气带深层黄土土壤理化性质的试验研究 | 第18-26页 |
| ·试验区概况 | 第18页 |
| ·包气带深层黄土剖面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研究 | 第18-25页 |
| ·采点和选样 | 第18页 |
| ·黄土剖面不同深度土壤颗粒组成的分布规律 | 第18-22页 |
| ·黄土剖面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的分布规律 | 第22-23页 |
| ·黄土剖面不同深度土壤干容重及比重的分布规律 | 第23-24页 |
| ·黄土剖面不同深度土壤可溶盐分离子的分布规律 | 第24-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杨凌包气带深层黄土颗粒体积分形特性的试验研究 | 第26-35页 |
| ·分形维数概念及在土壤学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 ·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的确定 | 第27-29页 |
| ·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D 计算原理 | 第27页 |
| ·黄土剖面不同深度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分布规律 | 第27-29页 |
| ·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各粒级含量的关系 | 第29-31页 |
| ·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孔隙大小分形维数的关系 | 第31-34页 |
| ·土壤孔隙大小分形维数D·计算原理 | 第31-32页 |
| ·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孔隙大小分形维数关系 | 第32-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基于Fisher 模型和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杨凌包气带深层黄土分层研究 | 第35-39页 |
| ·Fisher 最优分割模型 | 第35-37页 |
| ·模型原理 | 第35页 |
| ·模型应用步骤 | 第35-37页 |
| ·土壤剖面层次划分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五章 杨凌包气带深层黄土剖面持水特性及模型研究 | 第39-49页 |
|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概念 | 第39页 |
|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 | 第39-41页 |
| ·包气带深层黄土剖面持水曲线模型 | 第41-45页 |
| ·黄土剖面各土壤层水分特征曲线 | 第41页 |
| ·黄土剖面各土壤层水分特征曲线模型 | 第41-45页 |
| ·包气带深层黄土剖面供水特性分析 | 第45-47页 |
| ·包气带深层黄土剖面持水特性分析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六章 杨凌包气带深层黄土一维入渗特性的试验研究 | 第49-64页 |
| ·土壤水分一维入渗模型 | 第49-53页 |
| ·水平一维水分入渗模型及参数分析 | 第49-50页 |
| ·垂直一维水分入渗模型及参数分析 | 第50-53页 |
| ·一维水平入渗特性 | 第53-59页 |
| ·试验装置及方法 | 第53页 |
| ·入渗湿润峰随时间变化规律 | 第53-54页 |
| ·水平累积入渗量随时间变化规律 | 第54-55页 |
| ·水平入渗土壤吸渗率的确定 | 第55-56页 |
| ·水平入渗土壤扩散率的确定 | 第56-59页 |
| ·一维垂直入渗特性 | 第59-62页 |
| ·试验装置及方法 | 第59页 |
| ·垂直累积入渗量随时间变化规律 | 第59-60页 |
| ·垂直入渗土壤吸渗率的确定 | 第60-61页 |
| ·饱和导水率的确定 | 第61-62页 |
| ·非饱和导水率的确定 | 第62页 |
| ·本章结论 | 第62-64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4-66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 ·存在问题及建议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