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英文缩写词 | 第13-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16页 |
| 第2章 综述 | 第16-24页 |
|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受体的结构与功能 | 第16-17页 |
| ·结构 | 第16-17页 |
| ·功能 | 第17页 |
| ·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 第17-18页 |
| ·盐酸替罗非班的作用机制 | 第18页 |
| ·盐酸替罗非班的临床应用 | 第18-21页 |
| ·在 NSTE-ACS 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 ·在 STEMI 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 ·替罗非班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 | 第21-23页 |
| ·小结与展望 | 第23-24页 |
| 第3章 实验资料与方法 | 第24-30页 |
| ·实验资料 | 第24-25页 |
| ·研究对象 | 第24-25页 |
| ·实验器材及试剂 | 第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 ·给药方法 | 第25-26页 |
| ·冠状动脉造影与 PCI 术 | 第26页 |
| ·标本采集方法 | 第26页 |
| ·诱导剂配制方法 | 第26页 |
| ·血小板聚集率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 ·其他相关观察指标 | 第27页 |
| ·其他相关定义 | 第27-29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29-30页 |
| 第4章 结果 | 第30-33页 |
|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第30页 |
| ·两组患者给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的比较 | 第30-31页 |
| ·两组患者 PCI 术后血流情况的比较 | 第31页 |
|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相关临床指标的比较 | 第31-32页 |
|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 第32-33页 |
| 第5章 讨论 | 第33-37页 |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不同给药途径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 ·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不同给药途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观察 | 第34-35页 |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 | 第35页 |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较静脉应用更好的抑制血小板及改善预后的可能机制 | 第35-37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5页 |
|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 附录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