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氏拙政园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1. 前言 | 第7-12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7-9页 |
|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9-10页 |
| ·、研究的组成 | 第10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研究思维方式 | 第10页 |
| ·研究的路径 | 第10-11页 |
| ·研究分析方法 | 第11-12页 |
| 2. 王氏拙政园建园背景介绍 | 第12-20页 |
| ·、王氏拙政园历史简介 | 第12-13页 |
| ·、园主人简介 | 第13-20页 |
| ·历史上对于王献臣的负面评价 | 第13-14页 |
| ·历史上对王献臣的正面评价 | 第14-18页 |
| ·王献臣个人矛盾特征对拙政园的影响 | 第18-20页 |
| 3. 王氏拙政园布局分析 | 第20-31页 |
| ·、原则 | 第20页 |
| ·、总平面 | 第20-21页 |
| ·、平面图说明 | 第21-31页 |
| ·园子最初位置以及与苏州城的关系 | 第21-24页 |
| ·园子最初面积以及范围 | 第24-25页 |
| ·园子最初范围是否包括归田园居 | 第25-26页 |
| ·园子内主要水面数量以及相对位置 | 第26-27页 |
| ·若墅堂的位置 | 第27页 |
| ·倚玉轩的位置 | 第27-28页 |
| ·全园制高点分析 | 第28页 |
| ·小飞虹的朝向问题 | 第28-30页 |
| ·待霜亭的位置 | 第30-31页 |
| 4. 景点组织方法 | 第31-44页 |
| ·、园林整体控制以及景点规划 | 第31-32页 |
| ·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组织方法 | 第31页 |
| ·线性组织景点的应用 | 第31-32页 |
| ·、提名的一致性,连续性 | 第32-41页 |
| ·园林作品整体性要求 | 第32-33页 |
| ·题目一致性要求 | 第33页 |
| ·王氏拙政园里提名一致性的应用 | 第33-41页 |
| ·、园林主体的控制 | 第41-44页 |
| ·园林主体控制要求 | 第41-42页 |
| ·拙政园里主题控制的应用 | 第42-44页 |
| 5. 造园手法特征分析 | 第44-55页 |
| ·、形式特征:以曲为美 | 第44-45页 |
| ·"曲"线的魅力 | 第44页 |
| ·中国古典园林"曲"的普遍存在 | 第44页 |
| ·"曲"在王氏拙政园中的应用 | 第44-45页 |
| ·、空间特征:旷奥交替 | 第45-47页 |
| ·"旷奥"交替是古人对于空间应用的主要表现 | 第45页 |
| ·"旷如"以及"奥如"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应用 | 第45-46页 |
| ·"旷奥"交替在王氏拙政园中的应用 | 第46-47页 |
| ·、亏避景深 | 第47-51页 |
| ·"亏避"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 第47-48页 |
| ·"亏避"在王氏拙政园中的应用 | 第48-51页 |
| ·、借景与对景 | 第51-53页 |
| ·"借景" | 第51-52页 |
| ·"对景" | 第52-53页 |
| ·、护妙 | 第53-55页 |
| 6. 结论 | 第55-60页 |
| ·、传承 | 第55-56页 |
| ·、发展 | 第56-58页 |
| ·、结语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
| 个人简介 | 第61-62页 |
| 导师简介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