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1页 |
| ·概述 | 第17页 |
| ·高分子微球的制备技术 | 第17-23页 |
| ·乳液聚合、微乳液聚合以及无皂乳液聚合 | 第17-18页 |
| ·分散聚合 | 第18-20页 |
| ·悬浮聚合法 | 第20页 |
| ·沉淀聚合法 | 第20-21页 |
| ·种子聚合 | 第21-22页 |
| ·玻璃乳化法 | 第22-23页 |
| ·聚合反应机理 | 第23-27页 |
| ·自由基聚合反应 | 第23-24页 |
| ·光聚合概况 | 第24-25页 |
| ·光聚合体系的组成 | 第25-27页 |
|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概述 | 第27-28页 |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热引发"自分散"聚合制备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微球以及交联聚合物微球 | 第31-61页 |
| ·前言 | 第31-32页 |
| ·实验试剂 | 第32页 |
|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 ·反应原理 | 第33-34页 |
| ·苯乙烯和马来酸酐的共聚物的合成原理 | 第33页 |
| ·苯乙烯和马来酸酐的交联共聚物的合成原理 | 第33-34页 |
| ·合成方法 | 第34-35页 |
|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微球的制备 | 第34-35页 |
| ·苯乙烯-马来酸酐的交联共聚物微球的制备 | 第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39页 |
| ·红外光谱(FT-IR) | 第35-36页 |
| ·光学显微镜和数码照照相机 | 第36-37页 |
| ·激光粒度仪 | 第37-38页 |
| ·比表面积 | 第38页 |
| ·中位粒径 | 第38页 |
| ·变异系数 | 第38-39页 |
| ·产率的计算 | 第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58页 |
| ·微球粒子稳定存在原因的探究 | 第42-43页 |
| ·混合溶剂对共聚物微球的影响 | 第43-46页 |
| ·不同单体比对共聚物微球粒径的影响 | 第46-48页 |
| ·总单体浓度的影响 | 第48-50页 |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0-52页 |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52-54页 |
| ·引发剂浓度的影响 | 第54-56页 |
| ·交联剂对微球粒径的影响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8-61页 |
| 第三章 紫外光引发"自分散"聚合制备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微球以及交联聚合物微球 | 第61-77页 |
| ·前言 | 第61页 |
| ·实验试剂 | 第61-62页 |
| ·实验仪器 | 第62页 |
| ·合成方法 | 第62-64页 |
| ·实验方法 | 第64-66页 |
| ·实时红外光谱(RT-FTIR) | 第64-65页 |
| ·紫外光谱 | 第65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65-66页 |
| ·激光粒度仪 | 第6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6-74页 |
| ·紫外光引发剂的选择以及引发剂浓度对微球的影响 | 第66-70页 |
| ·光照时间对微球的影响 | 第70-71页 |
| ·反应总单体浓度以及反应单体不同配比对微球的影响 | 第71-72页 |
| ·助溶剂对微球的影响 | 第72-73页 |
| ·交联剂对微球的影响 | 第73-74页 |
| ·结论 | 第74-77页 |
| 第四章 主要结论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 致谢 | 第85-87页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89页 |
| 导师简介 | 第89-91页 |
| 作者简介 | 第91-92页 |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