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致谢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4-22页 |
·藻类对水中氮、磷及微量元素的响应 | 第14-16页 |
·藻类对水中氮及形态的响应 | 第14页 |
·藻类对水中磷及形态的响应 | 第14-15页 |
·藻对水中微量元素的响应 | 第15页 |
·藻类对氮磷比的响应 | 第15-16页 |
·藻类对沉积物中氮磷的响应 | 第16-19页 |
·水—沉积物界面氮的形态分布及迁移转化 | 第16-17页 |
·水—沉积物界面磷的形态分布及迁移转化 | 第17-19页 |
·藻类季节性竞争演替对沉积物氮、磷形态的响应 | 第19-20页 |
·藻类水华暴发与风场关系的研究 | 第20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工作思路 | 第20-22页 |
·选题的依据、目的意义 | 第20页 |
·论文的设计及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实验方法 | 第22-35页 |
·地理位置 | 第22-23页 |
·地形地貌与植被 | 第23-25页 |
·气候 | 第25页 |
·河流水系 | 第25-27页 |
·水域 | 第27-28页 |
·巢湖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 第28-30页 |
·巢湖流域主要环境问题 | 第30-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藻类生物量采样及测定方法 | 第32-33页 |
·间隙水及沉积物分析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巢湖藻类生物量季节性变化特征 | 第35-43页 |
·试验结果 | 第35-42页 |
·水柱中水华藻类生物量季节性变化 | 第35-37页 |
·沉积物中藻类生物量季节性变化 | 第37-38页 |
·水及沉积物中浮游藻类组成的季节性变化 | 第38-40页 |
·水体理化因子对藻类生物量的影响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巢湖入湖河流分类及其对水华暴发影响 | 第43-50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采样点选择 | 第43-44页 |
·数据分析 | 第44页 |
·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环湖河流在不同水期水质参数变化 | 第44-45页 |
·环湖入湖河流聚类分析 | 第45-46页 |
·环湖河流水质因子分析 | 第46-47页 |
·入湖河流营养盐负荷对藻类生物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巢湖水环境因子时空变化及对水华暴发的影响 | 第50-6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50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0-51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51-56页 |
·水环境因子空间变化 | 第51-53页 |
·水环境因子季节变化 | 第53-54页 |
·水环境时空污染特征识别 | 第54-56页 |
·环境因子对水华暴发的影响 | 第56-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第六章 沉积物营养盐分布特征及与水华的关系 | 第60-70页 |
·结果分析 | 第60-64页 |
·巢湖水华暴发过程水-沉积物三相界面氮的变化 | 第60-64页 |
·水华暴发过程上覆水及间隙水中NH_4~+-N 含量的垂向分析 | 第60-61页 |
·水华暴发过程中上覆水及间隙水中NO_3~--N 含量的垂向分析 | 第61-62页 |
·水华暴发过程中上覆水及间隙水中TDN 含量的垂向分析 | 第62-63页 |
·水华暴发过程上覆水与间隙水中氮的迁移、扩散 | 第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沉积物中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 | 第64-70页 |
·沉积物中总氮时空分布特征 | 第64-65页 |
·沉积物中总磷空间分布特征 | 第65页 |
·沉积物可矿化态氮(MN)的季节性赋存特征 | 第65-66页 |
·沉积物可氮形态季节性赋存特征 | 第66-68页 |
·沉积物中各种氮形态之间的关系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七章 围隔试验研究水华暴发过程及风浪对其迁移分布的影响 | 第70-79页 |
·试验方法 | 第70-71页 |
·现场围隔试验 | 第70-71页 |
·现场观测试验 | 第71页 |
·实验结果 | 第71-78页 |
·试验水质参数 | 第71-72页 |
·围隔“水华”全过程藻类生长及与风浪的关系 | 第72-74页 |
·沉积物中藻类生物量变化 | 第74页 |
·围隔上覆水和沉积物中藻类组成 | 第74-75页 |
·风浪与藻类垂直分布的关系 | 第75-76页 |
·风场与水华藻类水平迁移的关系 | 第76-77页 |
·沉积物中藻类生物量与水华暴发的关系 | 第77-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90页 |